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屈原小学生必背古诗(好诗放送!细数古人是怎样纪念屈原的?屈原为何如此伟大?)
屈原,简评,和尚屈原小学生必背古诗(好诗放送!细数古人是怎样纪念屈原的?屈原为何如此伟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首诗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三闾大夫(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王和尚简评
刘威是唐末诗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唐末国事崩摧,战乱频仍,作者吊祭屈原,带有自己的一腔悲愤。屈原沉沙江底,千年以来仍然让人伤痛。楚国灭亡殷鉴不远,但是唐朝君主仍然无动于衷,故而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国事的担忧。贞节之士不得重用,唯有对月叹息而已。但是如果屈原在世,他会像渔父那样“与世推移”明哲保身么?这是作者自问,也是坚持名节的自况吧。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此句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读楚词(宋·丘葵)
鶗鴂一声天地闭,谁知风月有遗音。
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渔父不来湘水阔,重华一去楚云深。
青镫半夜书帏冷,照破三闾万古心。
楚江有吊(宋·寇准)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屈平(宋·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江上(宋·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间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哀郢 其一(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先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末联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哀郢 其二(宋·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首联表达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王和尚简评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顺长江而下到达归州时,面对楚国诗人屈原的祠堂,感慨自己的报国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许多不便于细说、说不尽的地方,都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九日过屈子祠(清·释敬安)
野径斜云上绿苔,经过此地不胜哀。
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
泽畔行吟还忆昨,庭前谏草已成灰。
我来浊世怀高洁,不奠黄花酒一杯。
王和尚简评
释敬安事晚清传奇诗僧八指头陀。他少以孤贫出家,致力诗文,得王闿运指授,才思日进。
这首诗是过屈原祠而写。作者感情基调是“哀”。他神交屈原,赞屈原之才,伤屈原之冤,其忠君爱国,徘徊苦闷之情都深深打动了作者。作者感念屈原高洁的情操,表达深深敬仰之情。
端午赐衣(清·刘福姚)
趋朝犹著旧宫衣,楼阁云深望里非。
文字酬恩殊负负,江湖恋阙尚依依。
苍茫天意凭谁问,老懒心情与世违。
一领渔蓑归计熟,中原豺虎未应稀。
王和尚简评
作者是清同治朝人,曾状元及第,但他一生刚直不阿,故而仕途不顺,晚年卖文上海,穷愁潦倒,郁郁而终。
这首诗写于其为官之时,端午节,皇帝赐衣以示恩宠,但是作者却心生退意。他眼中楼阁遥深,虽然以文学入职朝廷,但是心已在江湖,由于心怀忠义,故而犹豫不决。天意难问,仕途坎坷,虽有心归隐江湖,但是仍然牵念着国事。
这首诗有忠义,有无奈,心情纠结但是关心国事之心一如既往。这首诗语言含蓄,感情真挚,有似杜甫之忠爱之情。
西园端午(清末·郑孝胥)
斯丘聊得暂婆娑,正是原头夕照过。
高阜蟠龙回草色,密林泻绿入池波。
俊游谁辨閒中味,愚叟犹堪劳者歌。
却念旧京颖滨老,祇凭花事坐销磨。
王和尚简评
郑孝胥是晚清闽派诗的首领,也是“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其诗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