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屈原小学生必背古诗(好诗放送!细数古人是怎样纪念屈原的?屈原为何如此伟大?)
屈原,简评,和尚屈原小学生必背古诗(好诗放送!细数古人是怎样纪念屈原的?屈原为何如此伟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和尚有话说
端午节已过,王和尚再祝各位诗友端午节安康!
但是在过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品质高洁,一腔忠爱之心可昭日月;他志向远大,志虑忠纯,为拯救楚国殚精竭虑;他浪漫多情,文采斐然,被称为“辞赋之祖”。但是最可敬爱者,在于他以行动践行他的理想信念,虽九死其犹未悔!
千百年来,屈原称为文人膜拜尊崇的对象。司马迁曾如此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十七年前,王和尚曾苦读《楚辞》,遇见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标注读音。细读之下被屈原瑰丽的想象和博大的胸怀所折服,更为其蒙冤自沉而伤悼不已。和尚曾写一首律表达敬仰之情,如下:
怀屈原
挟剑行吟佩彩裳,绪风惨郁蔽骄阳。
娥眉失眷迷乡路,荃蕙摇空艳众芳。
浊世不容频见弃,丹心怎舍一身藏?
怜君瘦影对牙月,故国沉渊水浩茫。
值此端午节,和尚选取古人吟咏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评,敬献诸位诗友。希望诸位能够缅怀这位伟人,而不仅仅是休息过节而已!
纪念屈原经典作品选评江上吟(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王和尚简评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古意(唐·孙合)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王和尚简评
孙郃,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唐朝末期,朱温篡唐后归隐。
孙郃生于乱世,报国无门,唯有隐居独善其身,故其志趣从诗中可以看出。其诗先肯定屈原的才干,但是高洁而不容于世,孙氏认为屈原此时就应该隐迹于蒿莱之中。进而他认为天命不可逆,只要不同流合污也是贤良之举。因此他不赞成屈原沉沙明志。
孙氏之诗,格调低沉,饱含郁愤和绝望,诗中看似消极悲观,其实暗含无奈。但这与屈原之忠诚高洁之精神有违,故此诗显得卑下了。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直接、干脆。屈原首先是忠直之沉,谗而见嫉,故冤死汨罗江。作者对此饱含同情和悲愤,纵然楚江浩渺,但是丝毫不能洗刷屈原的声名,可发一叹。
经罗渊吊屈原(唐·张翔)
谠言忠谏阻春霄,放逐南荒泽国遥。
五梦楚兰香易染,一魂香水渺难招。
风声落日心逾壮,鱼腹终天恨未消。
却借微香荐蘋藻,海门何处问渔樵?
王和尚简评
张翔是唐天宝诗人。
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经过汨罗江,思及屈原沉江故事,心有所感。屈原忠谏犯人主之怒,而被放逐泽国。虽然他品质高洁眷恋故国,但是终于沉尸江底,带有无穷怨恨。落日风声之中,作者感念先贤,想要祭奠屈原,但是时过境迁,已经物是人非,徒增怅惘之情。
这首诗叙述屈原故事,拈屈原离骚诗中意象,用字饱含同情和感慨,表达忠而见疑,洁而被弃的悲愤之情。
祠南夕望(唐·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古人评注
此近体中《吊屈原赋》也。结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浇块垒,“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牵江色”,“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幻不足立也。“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写幻景只似实事,乃思之愈幻,笔墨异人处在此。频用“山鬼”、“湘娥”,皆说得实有形影声响,的的惊人。盖“山鬼”、“湘娥”,皆屈赋寓言,今于“夕望”、“清绝”之馀,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当年之托兴,故曰“万古”“长嗟”。 如此清绝之地,徒为迁客羁人之所历,此万古所以同嗟也。结极有含蓄。
过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王和尚简评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王和尚简评
作此诗时,作者已年老,故而虽逢佳节,但是却平添许多感慨。作者不愿意趋俗,只祈求国事安泰,表现出萧索低沉的感情。虽然年年榴花开放,但是头发却渐渐斑白,经过岁月的磨练,作者已看透人生,认为人不论贤与愚,都是过眼云烟,都不可依恃。
这首诗写得意兴阑珊,消极无奈。或许是作者仕途不顺,年事已高,故而对一切都感到无奈和悲观吧。
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王和尚简评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行经楚怀王入秦不返之地,怀古兴感创作此诗,这首诗中雄心壮志的激情、无可奈何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贤、感伤自己的情感,具有撼动人心的魅力。
首联先言行踪所至,由武关触发怀古之情,点出楚怀王昏庸客死异乡;颈联以郑袖与屈原对比,一褒一贬,树立起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颈联写眼前景,往事如烟,一切已空,但山樯谷堑依然存在,因此“空”实为不空,是逗发着沉思的历史,隐入诗人对现实不安的情绪。尾联一转,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良好祝愿,但暗含对唐王朝能否靖疆守土的疑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