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会当凌绝顶什么意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他的,的人会当凌绝顶什么意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杜甫困居长安求仕十年,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基层公务员中的冷门职位。接下来杜甫究竟是会更谋进取还是索性自暴自弃,我们毕竟不得而知,因为就在这个小职位还没有被诗人坐稳的时候,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造化弄人,莫过于此。
那段日子里,杜甫携家带口,忙于躲避兵难。待家眷稍稍安顿下来,杜甫便忙不迭地远赴灵武,寻找唐肃宗匆忙建立起来的临时政府,渴望在危难关头为国效力。舍小家,顾大家,没人比杜甫做得更好。
后人推崇杜甫,除了推崇他的诗歌成就之外,更将他奉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多年以来,朝廷只是一直在冷落他,肉食者们也全然不把他的才华、抱负、偃蹇、贫困放在心上,以杜甫如此遭际,不衔恨朝廷、投靠叛军便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了,偏偏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受尽了侮辱与损害之后还能不畏艰险,赤心奉献,圣人的境界也莫过于此了。
06杜甫一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比常人坎坷许多,寻找中央政府的旅途照例不顺。
杜甫深陷沦陷区,被安史叛军抓为俘虏。而讽刺的是,杜甫虽以栋梁之才自居,叛军却和朝廷一样丝毫不将他放在眼里,就连看守工作都懈怠得很,终于使杜甫成功出逃,继续自己富有使命感的朝圣路。
终于寻到肃宗朝廷的时候,杜甫已是一身狼狈,几乎要衣不蔽体了。
肃宗虽然不觉得杜甫这样的小角色能派上多大的用场,但还是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小官,以奖励他的忠君报国之心。
左拾遗属于谏官,负责向皇帝进谏忠言,以收拾遗补缺之效。乱世用人总会不拘一格,左拾遗官职虽也不高,毕竟天颜咫尺,只要表现够好,有的是破格提升的机会。更何况杜甫的微时故交房琯已经位至宰相,有这条人脉做保障,又何愁没有大好前程呢?
07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了诗人。房琯以食古不化的风格指挥了一场覆亡之战,门下琴师董廷兰又倚仗房琯的权势招财纳贿,还在案发之后求得了房琯的庇护。肃宗皇帝盛怒之下,数罪并罚,罢免了房琯的宰相职务。
这样的处罚既非不公,亦非过重,偏偏杜甫很欣赏房琯的为人,于此时此际拿出直言犯上的劲头,忠实履行着左拾遗的职责,认为房琯的罪行可以原谅。
如果说肃宗此前只是盛怒,那么此刻就是抓狂,若不是碍于不可以言论治人之罪的政治传统,这一刻就是杜甫人生的终结。
诗人的不识时务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肃宗皇帝的愤怒也同样可以获得我们的同情。
无论如何,杜甫的进言也许错了,但一片赤胆忠心绝对可以昭告日月。是的,杜甫无论进谏什么,始终怀着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不沾染任何的私情,不掺杂任何的私利。
所以谁也没法儿苛责他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人寄居在鄜州,只在贫病交加里度日,他的幼子甚至险些就饿死了。朝廷索性表现得大度一点,特批诗人回家探亲,反正他在朝廷里是个只会添乱的角色,谁还都拿他没有办法——因为他确实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他那忠君报国的赤诚足以令所有人相形见绌。
08战乱年间,得官与弃官都变得容易许多。又是几番波折,杜甫终于离职而去,反正朝廷也不需要他真做什么。但他没资格去做隐士——
隐士只对自己负责,为了不与世界同流合污,他们可以忍受贫寒,甚至不介意冻饿而死;杜甫却是有妻儿老小的人,他总不能抛下他们不管,何况他对现实无论再怎样失望,一颗拳拳之心始终不能冷却对朝政大局的关切。
晚年的诗人流落剑南,投奔有通家之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
严武和杜甫虽然贵贱悬隔,却很有几分同病相怜:严武也是房琯的同情者,也和杜甫一样因为房琯事件遭到贬谪。所以,杜甫虽然以赤胆忠心自命,从不拉帮结派,事实上却和严武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
严武此时坐镇蜀中,拥有开府大权。他有能力重用杜甫,更有足够的清醒和精明来冷落杜甫。所幸严武在生活上并不曾亏待故人,使诗人得以在成都浣花溪搭建草堂,好歹有了一个住处。
虽然这座茅屋经受不起狂躁的秋风,但杜甫还是由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若想到杜甫是在何种情境下写出这样的诗,今天的读者很容易就会联想起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那句最有杀伤力的台词:“我养你啊!”
09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欢乐——这样的说辞注定会遭到世俗的讥嘲,但它对于绝少部分人而言是货真价实的真理。杜甫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毕竟遗传着杜审言的基因,太小的欢乐就足以令他忘形。
杜甫这样的人,可以做偶像,却绝不可以做朋友。严武念着通家之谊,给流落蜀中的杜甫雪中送炭。若是换作平凡人,要么对此感激涕零,从此任凭恩主驱使,要么则难免生出一点寄人篱下的苦闷,在朋友兼恩主面前总会有些难堪。
杜甫不同,焦头烂额的生计问题方才告一段落,狂傲的天性便再也抑制不住了。他对严武真是太不见外,去见严武就像出入自家一样随意,全失了最基本的社交礼数,甚至会在醉酒之后大大咧咧地站上严武的床,瞪着严武说:“严挺之竟有你这么个儿子!”这样的口气,完全是把严武当成子侄小辈了。
严武终于恨得要杀杜甫,这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严武从小就是个狠角色,八岁那年就有过持刀杀人的不俗战绩,亲手刺死了和母亲争宠的一位姨娘。只有杜甫看不出严武身上的杀气,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对严武的了解,而是源于对自己的信心。
他始终以为自己立心坦荡,如同一个向着阳光行走的人,地上从来没有任何阴影能捉住自己。所以他想不到自己竟然得罪了严武,而那位被侮辱与损害的封疆大吏此刻正在大门口召集官吏,准备给他安个罪名,开刀问斩。
10也许真有天意。严武正要出发的时候,帽子一连被门上的帘钩挂住了三次。似乎正是这小小的帘钩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阻止了将帅的威武杀伐——就在被延误的这一点珍贵时间里,严武的母亲及时赶到,按住了儿子刚刚举起的刀斧。
如果杜甫有先知先觉的话,一定甘愿让严武在此刻杀掉自己。因为他是一个绝对不甘平庸的人,而一辈子既然已是庸碌无成,索性要一个悲壮的收场,总也好过老死牖下,更何况严武的慈悲并没有给自己换来多长的一段生命。杜甫最后的岁月照例是在贫病交加里度过的,时而遇上兵乱,时而遇上洪水,时而绝粮累日,终于病逝于行往岳阳的舟中,时年五十八岁。
他的一切辉煌璀璨都是死后的事情,千秋万岁名毕竟只是寂寞身后事。在他沉默之后才真正开始歌唱,在他到达山巅时才真正开始攀登,在山河大地索取了他的躯体时,他才真正开始舞蹈。如同一株蒲公英,在种子圆熟丰满之后便匆匆交给大风吹散。此时回顾杜甫一生诗作,觉得他在二十出头时写下的那首《望岳》读来最令人百感交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上一篇:混合硬盘(希捷努力过了,可为什么混合硬盘没能成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