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施琅大将军(身负千古战功,却屡遭后人非议,大将军施琅到底做了什么)
施琅,明朝,台湾施琅大将军(身负千古战功,却屡遭后人非议,大将军施琅到底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前说到历史上的英雄时,小编介绍的往往都是“陆军英雄”,即擅长骑马射箭,在陆地上打仗的历史人物,今天小编给大家换个口味,说一位载入史册的“海军英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是不是有一些人对他不太熟悉呢?小编推荐给大家一部影视剧——《施琅大将军》,这部影视剧讲述的就是施琅一生的光辉战绩,有人看了这句话,再和小编题目上的形容一对比,貌似是有些出入,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接着往下看。
咱们先说一下施琅的千古奇功吧!施琅生于明朝末期,在康熙帝执政时期,曾经极力上书收复台湾,而台湾岛也一直是康熙帝心中的一块心病,作为皇帝,怎么会不想一统千秋大业呢?所以康熙帝就命令施琅,带领两万海军去收复台湾,而施琅最终也不负所望,经过浴血奋战之后,终于把台湾划入大清王朝的版图之中。在此次战役之中,他身先士卒,谋划布局,巧妙多变,就算是身负重伤也依然不肯后撤,镇定自若地指挥清军打仗,极大地鼓舞了清军的士气,最后一鼓作气,将台湾收复。而此时,施琅在民间的声望与郑成功已经是不相上下了,当时施琅的英雄事迹被广为传颂。
捷报传回,康熙帝也十分高兴,赐予了施琅很多的金银珠宝,并不许他推辞,就这样施琅完成了清朝的统一大业,也在许多英雄人物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施琅还不算太伟大,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小编对是他刮目相看:本来康熙帝收复台湾之后,想着把岛上的居民全部搬迁,当成一座荒岛放在那里就好了,许多大臣也跟着附和,但是施琅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因为他多次在台湾岛上作战,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十分了解,认为台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不可荒废,并主张,让康熙帝对其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岛上居民与内地通商。
因为施琅平复台湾有功,又对其知之甚少,所以康熙帝就准了施琅的建议。岛上的居民也就因此免了搬迁之苦,而台湾的经济也得到了持续迅速的发展。所以说在小编看来,施琅不仅是平复台湾有功,保护台湾他也是功不可没。
那么施琅本人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功勋,为何后人还会对他有诸多非议呢?原因是这样的。施琅是明朝人,早年跟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领兵作战,由于其才能出众,很是受到郑芝龙的看重,但面对清朝的攻击,明军将士是有心无力,迫不得已,郑芝龙就率部投降了清军,其中就包括了施琅。而郑芝龙的这种做法引起了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拒不投降,并且想方设法,说服施琅回到自己的阵营里里来,共同抗清。
于是施琅就又背叛清朝,回到了明朝的阵营里。他与郑成功两人合作,刚开始还立下了许多功勋,但是随着日子一长,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就互不相容,有点儿针尖对麦芒的意思,矛盾终于爆发,郑成功不仅下令诛杀施琅,而且还杀了他的父亲和兄弟,至此之后,本来一对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结下了血海深仇。于是士郎不得已之下,又判明反清,掉过头来攻打明军。也就是由于施琅多次在清朝和明朝这两大阵营之间摇摆不定,跳来跳去,所以才会遭到后人的诟病,认为他没有骨气,是一个心智不坚定的人。
但是在小编看来,所谓施琅的这些“缺点”也是无伤大雅。施琅虽然多次在清朝和明朝之间摇摆不定,但是最后的去向问题,也不是他一人可以决定的,早年跟随郑芝龙投降,自己的直属上司都不抵抗了,你还能怎么办呢?紧接着又被郑成功给成功说服,这也并不是他的本意,可能是出于兄弟情义。
可是谁能料想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后与自己有了杀父之仇,这不是明显的把他推向敌对的阵营吗?而且根据历史轨迹来看,当时明朝覆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清朝兴盛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难道顺应历史发展也是一种错吗?所以,把施琅的立场摇摆不定,作为一个缺点搬到台面上来说,实在是有些牵强。不知道你们大家是怎样觉得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