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海音的简介(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林海音,台湾,她的林海音的简介(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林海音(1918-2001),获奖影片《城南旧事》的作者,是中国大陆移民台湾的第七代。她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父亲林焕文(1887-1931),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亲黄爱珍(1902-1983),台湾板桥人。
林海音的曾祖父仕仲公,是前清的贡生。在九个兄弟中,他是出类拔萃的老五,在当时极具声望、地位,又开着大染坊。林海音的曾祖母钟氏,14岁到林家做童养媳,后“送做堆”嫁给她曾祖父,但由于她生理有缺陷,终生无所出,曾祖父后又娶罗氏为妾。罗氏生下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林台,号云阁,谱名鼎泉,是林家九德公派下的九世孙。他在科举时代虽没什么明堂,只是个秀才,却自打21岁就执起了教鞭。1916年到1920年,他出任头份第三任区长。在纯朴的客家小镇上,他实际上比他的父亲更有声望和地位,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在中港溪流域,以文名享盛誉。他能诗文,擅拟对联,老年间的许多寿序、联匾,很多出于他的手笔。林台先生虽是一脉单传,却生下五男五女,成就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在汉学和民族意识熏陶下长大成人,却在师范学校接受了日文教育,是台湾日据时代一位兼通中日文的知识分子。就学于日本国“国语学校”的林焕文,自幼就在父亲教育下打好了汉学基础,在他那样的年纪那样的时代,已称得上学贯“中日”了。1909年他在家乡台湾苗栗头份教书一年;1910年到1912年,转到新浦公学校教书,台湾名作家吴浊流(以写抗日小说《亚细亚的孤儿》闻名)就是他的学生。之后,林焕文经人介绍转到台湾板桥的林本源工作,时年1916。在那里他与林海音的母亲黄爱珍结婚。不久,他偕同妻子到日本经商,在大阪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英子”,那就是林海音了。林焕文是个典型的大男人,据说在日本到酒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但他很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对于他后来的每一个孩子,虽管教严格,却也都疼爱。
林海音3岁那年,随父母返回台湾,在头份及板桥居住,这一年她的二妹秀英出生。由于在日本人统治下的“皇民”生活不好过,他们在父亲主张下于1923年全家移居北京,定居南城,后来入厂甸师大附小、春明女中读书。1931年,林海音最小的叔叔林炳文,因抗日被日本人虐待死于大连监狱。父亲林焕文前往收尸后,回京不久,身心俱疲,肺病复发而逝于北京日华同仁医院,享年44岁。那年,林海音13岁,刚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此后,她跟着年轻的寡母,照顾四名弟妹,搬进了闽台乡亲可以免费居住的晋江会馆。林海音的母亲黄爱珍是台湾板桥镇上一个美丽、乖巧的女孩,15岁嫁给比她大了15岁的丈夫。她是典型的中国三从四德的女性,识字不多,但美丽且极聪明,脾气好,开朗,热心,与人无争,不抱怨,勤勉,整洁。她29岁守寡,81岁去世。
1933年,林海音在当时余上沅、熊佛西等戏剧界人士创办的“小剧院”参加舞台剧“茶花女”演出。1934年,林海音考入中国报业巨人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在《世界日报》担任实习记者,同年结识国立北京师大外语系毕业的《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夏承楹笔名何凡,祖籍南京,生于1909年,生长于北京,他是专栏作家的一把好手,其作品对林海音后来走进文艺界不无影响。1937年,林海音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正式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主跑文教和妇女新闻。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是当时北平文化界的盛事。婚后,与寡母和弟妹相依为命的台湾姑娘英子住进了南城宣武门外永光寺街的夏家。
林海音、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夏家是个拥有40多口人的大家庭,三代同堂。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字蔚如,撰述多署名“枝巢子”,晚年因病目不能视,自称“盲叟枝巢”。他24岁登拔贡榜,25岁晋京做小京官,正值戊戌变法。清末时期他历任刑部、商部、邮船部的七品、六品京官;记名御史。进入民国,曾任国会议员,官至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直到1928年北伐军抵京,北洋政府垮台。他一生奔波于政界与国学界,到55岁时自宦海退休,专门从事著书修志,于1963年(时年90岁)完成《枝巢九十回忆篇》。他是旧文学作家,对诗、词、曲、骈皆有研究,曾出版《和姜白石词》、《枝巢四述》、《珠鞋记传奇》、《旧京琐记》等。他共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林海音的丈夫排行老六。作为夏家的第六个儿媳妇,林海音很受公婆喜爱,她开朗、亲切的性格让她在大家庭生活自如。
1940年,日本人占领北平,《世界日报》停刊。22岁的林海音经公公介绍到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次年,长子祖焯诞生。抗战胜利后,夏承楹担任《华北日报》和《北平日报》的副刊编辑,并用笔名何凡撰写“玻璃垫上”的专栏。此时的夏家大家庭日趋分裂,他们夫妇第一个迁出大家庭,搬至南长街自组小家庭。1945年,《世界日报》复刊,林海音重回报社主编妇女版。在此前后,她的次女、三女夏祖美、夏祖丽相继出生。1948年11月,也即林海音30岁时,她与丈夫夏承楹、三个孩子、母亲黄爱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乡台湾。到台湾后,夏承楹经朋友推荐,很快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后来做到总编辑、社长、发行人。1949年1月,林海音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她当时的作品多半发表于《中央日报》及《国语日报》。同年5月,她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12月,负责主编《国语日报》“周末”版,直到1955年10月。稍后两年,林海音曾参加台湾青年文化协会主办的“夏季乡土史讲座”,这是她来到台湾后最早参加的文学活动。她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女学员。1953年11月,林海音受聘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12月,她的第四个女儿夏祖葳诞生。1955年,37岁的林海音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1956年,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创立,林海音又受聘担任教席。同年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57年11月,《文星》杂志创刊,她兼任此刊文学编辑,一直到1961年10月为止。1959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问世。次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
1963年,林海音因为“船长事件”离开主编了10年的《联合报》。在此期间,她培植了无数文坛新秀,这也使《联合报》副刊成了台湾最为人称道、令人怀念的文学副刊。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又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这一年,她的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由殷张兰熙翻译。1965年,林海音辞去了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同年4月,林海音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问。她从美国返台经过日本时,曾访问当年的出生地大阪回生医院。这一年她还出版了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
上一篇:母亲节是哪一天(2021母亲节日在几月几日哪一天 今年母亲节的具体日期时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