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唯物主义辩证法(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事物,新事物,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既然批判和继承是辩证的统一,因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肯定一切,另一种是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错误在于它根本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抹煞了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界限,只要继承,不要变革。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复古主义、国粹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持这种观点的人,抱残守阙,拾古人的余唾,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大加颂扬,企图以此来抵制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发展。否定一印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只看到变革,看不到继承。对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一切以往的文化遗产都是糟粕,无产阶级必须完全抛弃它,在空地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革命”,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种观点办事,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根本无法进行,因而实际上就是取消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种观点被列宁彻底粉碎。我国医学界曾经出现过一种错误观点,对于我们祖先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十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极端蔑视,这也是一种虚无主义观点。这种观点遭到了党的驳斥。
二 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或波浪式运动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方面转化的结果,这使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用列宁的话来说,“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它在实质上是和旧东西根本不同的、更高级的新东西。《易经。爻辞》中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都包含着事物经过否定而达到周期性变化的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没有得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爻辞》中的“复”,老子的“返”,都带有循环论的倾向。
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地质学证明了地质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旧地层不断破坏和新地层不断形成的过程。原始地壳,经过海洋、气象及风化等等的作用而碎裂,这是第一次否定。这些碎裂的物体,一层层淤积在海底,由于海水的高压又形成了新的岩层,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有些地方海底高出海面,于是又使这种最初的冲积层的一定部分,再次经受雨水、四季变化的温度、大气中的氧和碳酸等的作用,从地心冲破地层爆发出来而后冷却凝结的熔岩,也经受同样的作用。这样,在亿万年间旧地层不断破坏,不断地形成新地层。这是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积极结果,就形成了由复杂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适宜植物成长的土壤。
在生物的生长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作用。例如,麦子的生长就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麦粒被由它生长起来的植物所否定,经过出苗、拔节、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麦粒,麦粒一成熟,麦杆即形枯萎,它又被否定。又如蚕的生长也要经过一个从蚕卵到蚕又到蚕卵的过程,蚕否定了蚕卵,新的蚕卵又否定了蚕。在否定之否定阶段所出现的麦粒或蚕卵已不是肯定阶段的麦粒或蚕卵,在数量方面也多出很多倍。如果经过人工的培育,在品种方面还会大大地改进。
在社会领域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作用也是普遍的。例如在原始社会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产生了占有的社会公共性质和生产的个体性质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原始的公有制走向自己的反面,为私有制所否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私有制内部,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公共性质逐步加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社会公共性质得到高度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成了严重的冲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又走到了它的反面,被公有制所否定。这种公有制不是原始的公有制,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为原始公有制所不可比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这时,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性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开始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又如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出现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原始地结合着的,这种情形使得脑力劳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到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这是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原始结合的否定。这种分工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又摧残着绝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的精神才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但在长时期内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各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结合,这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才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否定之否定。
在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从哲学的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整体的认识和对部分的认识,只有在对部分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体的认识才可能是清晰的,深刻的;只有在对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部分的认识才可能是全面的、正确的。这种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就形成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到形而上学,再到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初步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般状况。它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局部上显得十分简单粗糙,因此它对于整体的认识也是笼统的和模糊的,不足以帮助人们认清复杂的客观现象,它终于要为形而上学所否定。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虽然注意了对自然界的各个个别部分的研究,注意到了个别部分的现状,但是却割断了这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它自身的历史联系。它在局部上虽然是比较深入的,然而在整体上却是错误的。它终于又被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所否定。只有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才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部分认识的统一的方法论。
相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即事物运动完成一个周期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只有考察完一个运动周期,并且在考察这种运动周期时,对于推动这个运动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把握了这个过程的具体特点,才能揭示出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作用。把否定之否定当做一个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所呈现的周期性,并不象循环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运动,而是一个前进上升运动。循环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实质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例如,战国末年的驺衍把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加以曲解,附会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去,创立了所谓“五德终始”说,即把朝代的变换看成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把历史看成是绝对的循环,没有发展,没有进步。这是一种历史循环论。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有人主张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宣扬人类必将退回到以前的时代,并且提出“回到中世纪去”,“回到原始时代去”等反动口号,它是资产阶级对于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的恐惧和绝望的反映。一切循环论,无论是古代的或是现代的,虽然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但都是片面地抓住了事物发展中的某些重复现象,夸大了这些现象,把它说成是绝对的循环,并且认为这种绝对的循环是一切事物的正常秩序。
上一篇:唯快不破(脑卒中救治“唯快不破”,这家医院内外携手打造黄金救治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