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阴历6月初6是仙家的什么日子(上海:61天,61人)
参考资料,上海,志愿者阴历6月初6是仙家的什么日子(上海:61天,61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61,是个神奇的数字。
6月1日,上海重回常态,而从4月1日浦西封控时算起,上海全市层面的封控管理恰好持续了61天。
在重启自由的欢呼声中,那些曾经铭刻于心的人和事,此刻,或许正从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去。
为了减缓记忆的流速,IP SHANGHAI随机梳理了61位“小人物”在这61天里和时代的落灰奋力搏斗的故事——与所有的“大事件”一样,这些微末而光辉的片段,也是城市珍贵的历史。
愿上海记得住,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爱与痛。
01.黄健才 60岁
带着骨灰回家的男人
黄建才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外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箱子里装的是亡妻殷桃香的骨灰,黄健才走在上海空荡荡的街头,想起32年前带着未婚妻子来上海的场景,东西买完就回家结了婚。
而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两个月前妻子从常州来上海化疗,5月6日病逝于沪。
第二天黄健才徒步7个多小时,20多公里,走到火车站,他紧紧抓着行李箱的把手一路没停,只有在碰到过桥的时候,会放慢一点脚步。
故乡有一种说法,亡灵自己过不了桥,要喊名字带着过桥。“不然她不认识路,要跑丢掉。”
02.叶鸣 108岁
03.王漫如 93岁
高龄患者和他的战友
王漫如(左)、莫韵竹(中)和叶鸣(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穿越70多年的风霜岁月,两位战友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5月14日,108岁的叶鸣老先生出院。这也是此次上海疫情以来出院的最高龄患者。
巧合的是,叶老先生的一位战友,正是此前广受关注的93岁新冠重症患者王漫如。年轻时,他们曾在同一家医院工作过,也同为医院派出的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队员。
当时的王漫如20岁出头,是一名儿科护士,叶鸣30多岁,是一名麻醉师。
04.周良铁 72岁
马路魔术师
周良铁表演马路魔术
参考资料:劳动观察
空荡的马路是他的舞台,葱郁的梧桐是他的观众。
年过古稀的周良铁在疫情中的复兴中路举行的个人魔术秀,成为封控中上海人优雅气质的特写。
保安、邻居、快递小哥,感受着他带来的快乐与治愈。他说上海的抗疫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要把市民的心火点燃。
05. 王开心 95后
病倒的“团长
王开心的朋友圈
参考资料:益美传媒
成为“团长”后,新疆姑娘王开心成了整个小区最期盼的人。
整合资源、盘活物资、联络人员、处理矛盾……王开心天天要与这些问题打交道。
东西丢了,货品损坏了,一般都是自己垫赔。她还写了一份详细的word版群公告,争取解决大家99%的疑问。
终于,为2万人送菜,管理20个群,倒赔几千块后,她病倒了。她在朋友圈写下:“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一定很酷。”
06.何军
生命“摆渡人”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何军报名了转运司机,每天驾驶一两百公里接送社区重疾患者,连续多天没有好好休息,瘦了十几斤。
母亲劝他歇歇,老何只说“既然做了就要坚持到底”,带着保心丸又上路了。
4月25日,何军驶入高速公路时突发不适,凭着最后一点意识,他把车开到应急车道停下,守护了一车病人。一起工作的伙伴谁都不敢再提起他,害怕想起他的笑容,想起他说,“歇会吧,我来”。
疫情让一个自由职业者变成了生命摆渡人。
07.于夫
脱口秀演员当上外卖骑手
参考资料:上观新闻
为了写段子,注册了外卖骑手,却没想到疫情期间送了几百单药。
脱口秀演员于夫,开始只想寻找喜剧冲突的效果,却看到上海人不改原先的“分寸感”,待人接物很“适怡”。
期待他再次走上舞台,带给大家更精彩的段子。
08.刘强
方舱里的跑者
参考资料:冰点周刊
刘强做了一件不少马拉松跑者不敢想像的事——在方舱里跑出了四个马拉松的距离。
刘强把进方舱当成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体验”。他跑步,听播客,侃大山,给压抑着情绪的舱友做“心理按摩”。
他跑步的走廊也是一名15岁姑娘的“琴房”。她从温州赶来上海参加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考试,被疫情困住了。在方舱,她每天坚持练琴5小时以上。
09.漪安 89岁
10.涂小鹿 90后
上海奶奶和武汉姑娘
漪安奶奶写给涂小鹿的信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漪安今年虚岁90,涂小鹿是一个“90后”。一个住10楼,一个住25楼。楼上楼下,五年十年没说上几句话。
直到疫情来了,志愿者小鹿敲开了独居老人漪安的家,两个人成了彼此的依靠。奶奶喜欢喝点咖啡,小鹿就为她众筹了咖啡。母亲节,小鹿给漪安送了一束风铃花;漪安给小鹿回了一封信:“拥抱你,我的姑娘”。
11.“电话亭女士” 52岁
电话亭女士和她的小狗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
从浦西封控开始,她牵了一只狗,走进了小区对面的红色电话亭。整一个月,她都住在里面。
小区封闭,没人能接近那个电话亭。有居民飞了一架无人机,这是和电话亭女士第一次正式打招呼,还做成视频:“电话亭的日常——邻居们关注的马路邻居。”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山东人,来上海20年了。常去上海图书馆,或者福州路的书城,“福州路的书城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人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她说,要慢慢感受城市的底蕴,分得清“上只角”“下只角”。
12.杨页 29岁
13.米周 33岁
在天台结婚的新人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封控楼里新婚的食物需求是那么简单,有一点情趣就满足了。米周和杨页要结婚了,他们的新婚愿望是吃上薯片。
婚礼当天,这对楼长夫妻上午依旧穿着大白服装,组织核酸检测。下午在楼顶天台合了影,跳了舞。
晚上,全楼的人开始送上祝福和礼物。他们收到的礼物都很独特,比如自热米饭、挂耳咖啡、酒、水果、薯片和巧克力。
上一篇:阴历6月初6是仙家的什么日子(大暑:送瘟消暑 滋补养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