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秋节的来历20字(中秋节介绍以及来历)
道教,千秋,月宫中秋节的来历20字(中秋节介绍以及来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此可见,开元天宝年间祝祷帝王诞节所用的月宫镜作为互赠礼物,进一步将月宫和道教长生观念联系起来,逐渐渗透人心。千秋节上大行其道的月宫镜作为民间新的节庆习俗,无可置疑地加强了人们对月宫的兴趣与长生的美好祈愿。

三、中唐时期中秋节的逐渐成形。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后,千秋节盛况不再。唐肃宗称帝后,不再作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千秋节开始在各种节庆中淡化;德宗时,千秋节的三日假期被敕停;直至宪宗时,从创立伊始长达八十余年的千秋节才彻底退出唐代节庆的历史舞台。
千秋节一度兴盛,以至于盛景变成往事之后不由人痛心感叹。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顾况的《八月五日歌》、王建的《老人歌》、张枯的《千秋乐》等诗中都充满了对“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的千秋节的怀念,反映了唐玄宗诞节一度兴盛的历史事实。
另外,唐人戎昱在其诗作《八月十五》中不无惋惜地感叹:“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诗人在八月十五回忆千秋节,其实是部分唐人将玄宗时期八月五日的千秋节误解为八月十五日的表现。
千秋节废止后,人们开始为中秋赏月与节庆活动找寻新的依托,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成为继玄宗朝千秋节后的支点。安史之乱后民众亲友离散的现实苦难,一度使很多家庭亲人团聚由常态变为奢望,故而民众逐渐将他们对阖家团圆的期盼寄托于中秋圆月,也为中秋赏月增添了团圆意向。
中晚唐时期,八月十五日赏月更高频次地出现在唐人诗文中,《全唐诗》中曾有65位诗人留下了100余首涉及中秋月的诗作。中唐诗人刘禹锡曾作《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该诗道教色彩浓厚,可见经盛唐的发酵,中唐后八月十五的月亮在文人笔下仍然蕴含着相当程度宗教意味。
不同于唐代之前人们所说的“中秋”,实为“仲秋”,即秋季之“中”时节之意,中唐中秋与八月十五的概念却显然有了较多重合,韩愈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云:“一年明月今宵多”,司空图《中秋》更言称:“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更直言“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赏月在“中秋”逐渐从一个“时间段”逐渐向八月十五这一“时间点”转变。
持中秋节起源宋代说的学者们普遍以为,唐代八月十五玩月只是文人的习惯,没有全民认同,不足以称为节日。
但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故事的广泛传播,李玫撰《纂异记·高岳嫁女》里有时人边宴饮边赏月的记载,及中晚唐诗文的细处中,都可看出中秋望月已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或文人集团。王建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张南史《崔中垂中秋月》有云:“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刘禹锡的《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中有“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的说法,戎昱也在《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满腹深情地歌咏:“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从“人尽望”、“千家”、“远近同时望”、“万里此情同皎洁”皆可看出八月十五夜赏月风俗已在民间蔚然成风。
唐人热衷玩月,常常到更深才罢,甚至通宵不眠的惯习也能见诸史料。许浑就《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中劝说时人“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崔备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诗云:“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孙蜀的《中秋夜戏酬顾道流》亦写道:“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从中均可窥见普通民众玩月到深夜乃至次日天明的情景。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八月十五在唐代确实已经具备节日的性质。判断一个日子是否节日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在那一段时间里,是不是在多个地域有一定数量的人把它作为节日来看待,并不约而同地从事着约定俗成非日常的活动,中晚唐时期士民在八月十五日同质性的节庆活动则显然符合节日标准。

四、中秋节的最终确立与节俗中遗存的道教色彩。
目前明确提到“中秋节”名称并介绍其节俗的文献,首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其中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从中可以看出,中秋节已成为当时盛行于全社会各阶层节日,政府也因此在中秋夜放宽了夜晚出行的限制。
在此之前,北宋文豪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已然成为中秋的代名词,结合此诗创作前两年苏轼仕途坎坷,与妻死别数载,与弟生离难见的人生际遇,不难理解这篇词中所寄托的对人生长生久视与团圆美好的期盼。词作前半部呈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欲乘风归去”,却最终慨叹“高处不胜寒”。有学者据此认为:“道教作为植根于本土的宗教,对苏轼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另有人提出“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认识,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已”,更有甚者欲进一步探讨苏轼的道教神仙审美人格理想。
不难发现,宋人对中秋赏月的观感,在汉晋以来人们对月宫神化的基础上,经过唐代道教文化的熏染,其仙道色彩仍给士人对节日的认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宋代以后,中秋的节令物品仍依稀流露出唐代中秋节形成阶段的道教痕迹。北宋中秋,供月之饼如铜镜大小。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始有作为食品的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但同时还有祭月之饼。除此之外,明清时期一些的月饼仍与唐时月宫镜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代《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秋,人家各置月饼符像,陈供瓜果于庭……符上兔如人立。饼面咸绘月中蟾兔”,此中之“符”蕴含昔日道文化影响下千秋镜的符箓色彩。
另有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日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反此种种皆似千秋节赠镜旧俗的变形。由是,月饼的成形与唐时月宫镜及唐代道教之间不可说毫无关系。
不可否认,宋代以后中秋传递的团圆意向占据上风,仙道色彩在民间节庆活动中逐渐淡化,但中秋明月所蕴含的长生观念却未消失,甚至在清代《处州府志》仍有“八月望日……为延年之祀”的记载。
上一篇:中华鲟鱼咋做好(中华鲟如何垂钓?黑坑诸多限制你是如何垂钓中华鲟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