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丘八是什么意思(流传多年的谚语为什么会失效?有多少是你熟知的?)
谚语,这句,这是丘八是什么意思(流传多年的谚语为什么会失效?有多少是你熟知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在当地农历五月的农村,并非不需要雨,春播、夏播作物都需要雨。这句话在过去流行,主要是五月是麦收季节,下雨会影响收晒。小麦堪称当地最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成熟时晚一天收割就会掉粒减产;遇到连阴天来不及轧晒就会发霉。所以当地人常说:“割倒地里不算,拉到场里一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麦收需要一个月左右,所以就有了这句谚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联合收割机的普遍使用,让许多农户在一两天内就过完了麦收,在地头上直接就把麦粒卖了。从那时起,农民们就再也不怕五月里下雨了。
“吃不到嘴里不算收”。在过去的农村,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收获季节常因“夜长”而“梦多”。看着不错的年景,丰产不丰收是常有的事,所以人们就有了这句无奈的感叹。改革开放以后,当各种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大量出现在农田里的时候,农民们才真正领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真谛。“吃不到嘴里不算收”的那种苦涩再也体会不到了。
“六月里立秋,颗粒不收”。在我国的农历中,六月里立秋是比较少见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反常的年份往往出现旱涝蝗灾,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但当今的人们更相信以目前的生产力能够改变自然、创造奇迹。比如说,2011年就是六月里立秋,全国多地也出现了洪涝灾害,但有多少地方颗粒不收呢?不妨查证一下。
“压牛挑马颤达骡”。这是一句车把式套车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役畜在拉车时,牛喜欢前沉,马喜欢后沉,而骡子则喜欢不前不后。眼下,这种经验已然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当地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役畜的身影了。然后役畜的减少甚至消失,都不值得人们悲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出 行“穷逃难,富上京,死逼梁山下关东”。这是一句在社会动荡、衣食无着的年月广泛流行的话;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山东是向东北移民最多的省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很多的山东移民又纷纷迁回关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的变化。
“近怕鬼,远怕水”。在文化落后、迷信盛行的旧时代,人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鬼故事。传说中的鬼可能就是你曾经熟悉的人,闹鬼的地点也可能离家很近,这就导致了人们“近怕鬼”。“远怕水”,是指远离家乡时,对外地的水域因不熟悉而害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如今,随着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相信鬼了;同时由于信息的畅通和便捷,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远水的恐惧,所以这句谚语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急走冰,慢走泥”。这句谚语可算是先辈们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反映出过去的人们在途经冰川和泥淖时的艰险。只是科技的高度发达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当各种桥涵隧道可以穿越江河湖海时,当雪域高原可以畅行火车时,当飞机游轮可以漂洋过海时,即便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提示,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民国以前,在民众的心目中,当兵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经常以此劝阻别人当兵。这不是偏见,而是旧军队留给了民众太多的不良印象,通过“兵匪一家”、“白匪军”、“黄狗子”、“丘八”等俗语,就能反映出民众对他们憎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改变了人们多年的看法,从战争年代的踊跃入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参军热”,足以让“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老俗话成为历史。
“一年搬家,三年受穷”。过去人们搬家都是逃难式的,路途既远又难走,所以免不了要丢弃一些财产,而路费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再加上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家谋生都要重新开始,没个三年两载确实缓不过劲来。如今的人们生活既富裕,长途搬家的也少;即使有,信息时代也避免了重新谋生的困难。况且,多数人都是从旧家搬新家,拆迁户还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补偿费。这个时候,估计谁也不会重提那句老话了。
“船家不打过河钱”。这句话说的是:船家讲究“先交钱再过河”的行规。眼下,虽然有好多人对这句话还记忆深刻,但坐渡船过河的经历却已渐行渐远。随着交通行业的突飞猛进,一些大河的旧码头如今已经搭建起浮桥,或者修建了石桥、水泥桥甚至是钢索桥。以德州为例,流经其中的黄河和运河上,如今已是难觅一条渡船,因此,“船家不打过河钱”也就无由谈起了。
“隔席不说话”。当地称赴宴为“坐席”,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老规矩,意思是:饮酒时不同桌的客人不要接话和插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遇上两桌的客人言语冲突时,还会有人用这条规矩来阻止。但仅过了几年,随着生活的富裕,群聚性的宴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老规矩就被打破了:有些宴会,不仅主人要挨桌敬酒,就是熟悉的宾朋之间也会串桌敬酒,交谈几句。身处此地,即便是注重传统文化的老知识分子,也是见怪不怪了。
“十层单不如一层棉”。这句流传多年的经验之谈如今被保暖内衣打破了。看看数九寒天一身夏装打扮神采飞扬的人们,再想想过去对“秀才不穿棉,冻死不可怜”的嘲讽。古人若有知,对现代的人们也会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了吧?
“六腊月不出门是神仙”。农历的六月和腊月,分别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月份。在古代,人们出行都要经历千里跋涉、风餐露宿,六腊月出门势必要遭更多的罪。只是不曾想到:进入新世纪,出现了完全颠倒的情景。如今的人们,十里之行,也不再安步当车,而且各种各样的车辆、大大小小的宾馆都装有空调,更有些富裕的人们,腊月选择到南方过冬,六月专门到北方避暑。对于这种巨变,实在有必要把前面的谚语改成:“六腊月常出门的是神仙。”
买 卖“穷卖馍馍富烧酒”。这句谚语主要流行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它的意思很明了:卖馍馍成本小,几乎人人都能做;而烧酒却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比如:要有个较大的空闲院落,要砌窖池,要置办酿酒器具,要预备粮食等原料,还需要一定的人力。新中国成立后,先将民间酒作坊公私合营,后来又转化为地方国营企业,这句谚语就慢慢地少有人提了。
“紧打酒.慢打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有一些个人经营的酒作坊、油作坊。“紧打酒.慢打油”就是这些小业主做买卖的一个小窍门。打散酒时不过称,酒提本身就是量具,一下半斤或一斤。用酒提插进酒桶或酒缸里打酒时,酒会在提内旋转,形成一个漩涡,乍一看,满满的,如果等沉静下来,就不显满了,所以打酒要快。而打油正相反,打油的油葫芦本身也是量具,打油时外面会挂上一层油。需要停一停、掂一掂,不然的话,日子长了会赔本。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有零星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瓶装酒和瓶装油逐渐取代了零卖,“紧打酒.慢打油”的窍门也就失去作用,没人提了。
上一篇:剑魂技能(DNF:如何成为一个剑魂大神?这三个技能不用学,别被骗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