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门令(李重蓉:汉代的年味儿)
画像石,汉代,庖厨黄门令(李重蓉:汉代的年味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今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肇始于汉代。秦代及西汉初年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而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官方历法。《太初历》认定正月为岁首,正月一日为“正月旦”,史载:
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975—976页)
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此法一直沿袭未改,传承至今。其实,不仅在历法上,一些我们庆祝春节的仪式、活动也能追溯到汉代。许多流传下来的汉代图像,均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这些习俗。
目前所见最能代表汉代绘画艺术水平的是画像石、画像砖乃至壁画。这一类图像材料作为建筑和装饰材料出现在石阙、祠堂等载体上,其题材内容极为广泛,既涵盖了汉代现实生活的种种场景,也含有大量神话升仙图景,呈现出当时社会的人间万象与精神世界的传奇想象。其中与庆祝新年习俗相关的,有大傩驱鬼、乐舞百戏、宅门祈福、宴饮庖厨等四项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取的汉画,不一定都是描绘汉代过年场景的画面。笔者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的文字记录,配以场景类似的汉代图像,主要还是为了便于今天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人如何过年。
大傩驱鬼
汉代在腊月会举行傩戏,以驱逐恶鬼,迎接新的一年清清爽爽地开始。以汉宫为例(图1),《续汉书·礼仪志》云: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弟子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掖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位。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胄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氏与十二兽舞。嚾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续汉书》卷五《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第3127—3128页)
图1 东汉洛阳城想象复原图(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附《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引《元河南志》的古代洛阳图十四幅,图2《后汉京城图》,《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以傩戏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多见于河南南阳地区。画像石图案多为一横列神兽并行,神兽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组合形态,它们或回首或咆哮,或伫立或前行或飞腾,加上周围缭绕纷纭的云气纹衬托,既富有驱鬼逐疫、充满戏剧情节的紧张惊险性,又彰显了当时人对于死后灵魂经由神兽保护、引导升仙的奇妙想象。两汉的生死信仰观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艺术当中,汉代人的智性与灵性在此呼之欲出。
南阳宛城区军帐营出土的画像石,1957年南阳市区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的升仙画像石,表现的均为这一场景。尤其是南阳王寨出土的门楣石,画面格外精彩。其北门楣上,一列神人神兽右行,从左往右依次为:独角兽、玄武、羽人腾跃盘旋在一只回首怒吼的飞廉之上、以及队伍最前端持角飞奔的巫师(图2)。南门楣上,画面下边装饰着群山,其上三只神兽同样向右而行,分别为曲颈奋角作怒抵状的神兕、直立上躯平伸前肢作追逐状的神熊、以及带翼有角的龙形神兽(图3)。这些动物身形矫健,姿态各异,一幅大傩驱鬼、引导升仙的画卷历经两千年左右,仍不失其艺术感染力。
图2 河南南阳王寨出土北门楣画像石(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6—117页)
图3 河南南阳王寨出土南门楣画像石(《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汉画像石》,第116—117页)
乐舞百戏
汉代宫廷的正月旦,是从群臣入宫朝贺开始的。《续汉书》有载:
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其每朔,唯十月旦从故事者,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续汉书》卷五《礼仪志中》,第3130页)
刘昭注补引蔡质《汉仪》:待群臣贡贺完毕,天子赐酒食之后,便会举行“九宾〔散〕乐”(即百戏表演):
作九宾散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鄣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清,又蹋局出身,藏形于斗中。钟磬并作,倡乐毕,作鱼龙曼延。(《续汉书》卷五《礼仪志中》,第3131页)
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常能见到乐舞百戏图。如山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刘村洪福院画像石,河南南阳宛城区瓦店画像石、南阳宛城区七孔桥画像石,江苏徐州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元和三年(86年)画像石、铜山洪楼画像石等。
极具代表性的是山东沂南出土的一块横长方形画像石(图4)。此石上从左到右,可以依次看到四组图像,第一组为杂技类,如飞剑跳丸、七盘舞、戴竿之戏。第二组乐队类又分作上、下组,其中下组的图像包括击鼓的女乐、吹排箫的乐人及管弦乐;上组为雅乐演奏,分为伐鼓、撞钟和击磬。第三组鱼龙漫衍之戏,其种类涵盖绳技、龙戏、鱼戏、豹戏及雀戏。第四组戏车和马戏的种类有骑术和戏车。
图4 山东沂南出土东壁横额画像石(《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1》,第152—153页)
这一系列形象造型细腻,想象奇特,让观者身临其境,仿佛真能目睹那场盛会的物色缭绕,听见大汉宝马奔腾而来的虎虎生风。
宅门祈福
今天我们过春节的一个传统是在门上贴门神、福字、春联等,以佑平安。追溯到汉代,不难发现那时的民间早就流行着这一风俗,《风俗通义》中如此记载:
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八《祀典》,中华书局,1981年,第367页)
上一篇:山东城建职业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书记校长企业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