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里红是什么(山上的野山楂你们叫什么?人工种植的山楂又叫什么?)
山楂,山里红,山梨山里红是什么(山上的野山楂你们叫什么?人工种植的山楂又叫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刘二十八院长”即刘禹锡,“张员外使君”即张署,这诗题共42字,不知算不算是唐诗中最长的?)一诗,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首五言长律,其中有一句“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引起我的兴趣,“俚”,《字汇·人部》释为“鄙俗也”,多指乡野,“俚儿”即村童。另,“俚”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是今天壮族的前身,此处“俚”义当为前者。“苦笋”,苦竹之笋。品种不一,其味微苦者可食,俗称甜苦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庐山简寂观)观出苦笋,而味反甜。”“伧父”则为南人讥北人粗鄙的蔑称,《晋书·文苑·左思传》:“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此处“伧父”泛指乡野之人。那么“酸楂”是什么?考虑到黄县话“山”“酸”读音相同,或许古代某些地域方言的读音也是这种情况,而“酸枣”黄县话则写作“山枣”,与“家枣”相对应,那么柳宗元笔下的“酸楂”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山楂”呢?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山楂”条载,其俗名又称“赤爪子”“鼠楂”“猴楂”“茅楂”“朹(qiú)子”“檕(jì)梅”“羊梂”“棠梂子”“山里果”等:“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梂字,亦误矣,梂乃栎实,于朹何关?楂、朹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梂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王璆《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又据清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唐本草》始著录,即赤瓜子。李时珍以为《尔雅》朹檕梅即此。北地大者味佳,制为糕;小者唯入药儿。《齐民要术》引《广志》云,朹木易种,多种之为薪。又以肥田。郭注《山海经》亦云,朹可烧粪田。盖此木与槲栩同生山莱,落实取材,薪槱是赖。郭注《尔雅》,但云可食,尚未标以为果,而入药则盛于近世也。”则山楂最早的名字是来自《尔雅》的“朹”,因其耐瘠薄,生长旺盛,最初是作薪炭材用的,烧后的草木灰肥田效果很好。又因其“味似楂子”,得名为“楂”(李氏认为不能写作“查”,因古代“查”“槎”相通,指水中浮木,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楂子即毛叶木瓜,又称“木桃”,《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说的就是它。楂子形似木瓜而小,味酸涩而多渣,山楂味道也是酸涩的,故此得名。别名“猴楂”“鼠楂”是因猴、鼠喜食,称为“茅楂”是其长得像灌木(古人草本、灌木往往混为一谈),称为“山楂”是因为其喜生山上,那有没有根据其味道称为“酸楂”的呢?
查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中药》一书,即称山楂为“酸查”,此外,东北有些地方现在仍称山楂为“酸楂”。则柳宗元诗中所写“酸楂”应为山楂无疑。
但是查植物志,问题又出来了。山楂(酸楂)为蔷薇科山楂属落叶小乔木,枝密生,有细刺,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叶片三角状卵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边缘有尖锐稀疏不规则重锯齿,复伞房花序,花白色。果球形,深红色,直径1-1.5厘米。
山石榴儿,果小,枝纤细,叶片深裂
山楂可栽培作绿篱和观赏树,秋季结果累累,经久不凋,颇为美观。其木质坚硬,在雕刻中可作黄杨木的替代品。果供食用,或加工成果酱、果糕、果脯;干制后入药,有健胃、消积化滞、舒气散瘀之效,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腹泻、小儿积食等。
山里红,果大,枝粗壮,叶片浅裂
其栽培变种通称“山里红”,又称“红果”,河北称为“棠棣”,江苏称为“大山楂”,与山楂(酸楂)的主要区别是植株高大粗壮,叶片大,质厚,分裂较浅,果较大,直径2.5厘米左右,熟时深亮红色,有明显的白色皮孔点。果实供鲜吃、加工或作糖葫芦,可用山楂为砧木嫁接繁殖。“山楂(酸楂)”与“山里红”是两种东西。《本草纲目》也存在相似问题:“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原来我们都叫错了!无论是“山楂”“酸楂”,还是李时珍说的“一种小者”,指的都是山上野生的品种,而我们平时说的山楂,指的是其栽培变种“山里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张冠李戴的情况?究其原因,古代只有野生的山楂(酸楂),后来出现栽培变种山里红,慢慢种得多了,就把山楂的名字给了它。为了区分山上的野生种,有的地方称之为“小叶山楂”“山果子”,黄县人叫“山石榴儿”,是因为它的果实形状很像微型的石榴,又长在山里,故此得名。(这相当于儿子把爹爹的名字占了,爹爹只好重新起名。)(安丘、昌邑、潍县属胶辽官话青州片,和黄县话一样,称山里红为“石榴”,山上的野生山楂为“山石榴”。)很多人区分不开山石榴儿与山里红,其实很简单,山石榴儿长在山里,最多一人来高,枝条纤细,紧束,而山里红是栽培种,可长成大树,枝条粗壮,横展。山石榴儿的果实很小,近球形,颜色有点发黄,细皮嫩肉的,口感更细腻,我们小时候上山都摘一布袋儿留着慢慢吃。山里红个头要大得多,有山石榴儿几个大,红艳艳的,粗皮老肉的,果实明显具棱,呈扁圆形。再一个可以看叶子,山石榴儿的叶子小而“碎哧”,裂齿很深,而山里红的叶子大而裂齿浅,二者的叶子嫩时可吃,没有苦味,是少有的不用经水焯可直接食用的树叶之一,英国人早春时会用其嫩叶拌沙拉。而不管是山石榴儿还是山里红,果实经霜之后才会变得“面”,未经霜之前硬而酸涩,故陆游有诗“累累红果络青篾,未霜先摘犹酸涩”。
山楂在古代一直不受待见,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酸。其实山楂的含糖量是苹果、梨的一倍多,所以糖尿病人是不建议吃山楂的,但它的果肉中含有的有机酸高出苹果、梨两三倍,酸度冲淡其甜度,吃起来容易酸倒牙。一直到元代名医朱丹溪创制出以山楂为主料的“保和丸”,配以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等,用于治疗胃肠道消化不良、恶心厌食、食物积滞等症,山楂的药用功效才得到重视。李时珍对山楂消食化滞方面的功效更加推崇,他曾经做过实验:“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自此之后,山楂的人工栽培才逐渐得到推广。而柳宗元吃的“酸楂”,与“苦笋”相对,都是山野之物,也就是说,柳宗元当年吃的是山石榴儿,而不是山里红。
上一篇:山东政法学院分数线(山东这所本科大学很低调,知名度虽不大,毕业生却多数拿铁饭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