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好不容易 歌词(这首唱哭几万人的歌,说透了所有成年人难以言说的低潮与“失败”)
自己的,孩子,父母好不容易 歌词(这首唱哭几万人的歌,说透了所有成年人难以言说的低潮与“失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 | 五花鹿
最近《乐队的夏天》频繁上热搜。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也开始看了起来。
看到第二期就遇到一首让我泪崩的歌:“九连真人”乐队的《莫欺少年穷》。
这首歌里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原原本本地重现了很多年轻人和长辈的沟通场面。
年轻人有不同于父辈的想法和追求;父母听到后忧心忡忡,忍不住反驳。
在我看来,这首歌的本意是:莫欺少年少,不经事,跌跌撞撞是常事,年少有志,但求莫苛责。
讲出了两代人争争吵吵中的各种无奈和心酸。
01.歌里讲了个有点老套的故事。
山里一个叫阿民的少年,想要下山出去城里闯荡赚钱,但他的父亲不同意,认为阿民没计划、没能力。
于是,父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
前奏响起,知道阿民想下山闯荡后,父亲开始质疑他:(你打算)如何下山啊?
阿民面对这番质问,不甘心地说起自己的壮志:
随后,父亲继续一句句地反驳他:
这些对白,其实发生在很多人的生命里,尤其是刚刚毕业的那几年。
一边是少年勇,一边是老父亲并不看好的讽刺。
到了辩论白热化,主唱阿龙高举双手合十,低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不断地拜托和解释:
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
像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孩子,面对着父母的问话,努力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和每个长辈们解释下自己暂时的不如意:
爸爸妈妈大姑大姨大舅们,求求你们不要再苛责我;我不可能一出去就很成功;请多给我一些时间吧.....
这立马地唤起了我的回忆。
作为一个985毕业生,在刚刚进入社会之后,我也惨遭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滑铁卢。
每个月一分钱没有剩,熬夜通宵几乎没有假期,常常感到挫败,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流眼泪,好不容易熬了一两年,却突然想要转行从头开始,失去了方向.....
为什么最后那几句重复的歌词会让我泪崩?
因为当时的我不仅要独自去面临困境、去安抚自己——没有人会一帆风顺,而且还要不断向忧心的父母和长辈们解释:为什么我暂时失败了。
请他们不要着急催我回去找个安稳工作,不要用别人的高薪稳定来要求我,请多给我一些耐心吧,毕竟我才刚刚开始啊。
这一切,太难了。
而这样艰难的辩论和解释,似乎也贯穿了很多人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
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我们不如社会期望般优秀、不跟随社会大流做决策的时候。
02.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压力。
只要我们不够优秀、不随大流,就好像有义务一定要和长辈们辩解一下。
而这种辩解是无穷无尽的。
哪怕工作薪资提高了,还是要不断和他们解释,为什么我在其他方面不如某些人的成功:
谁谁谁能找到一个月入3万的老公,买了房子养了孩子,你为什么还是单身?谁谁谁工作稳定生活悠闲,为什么你一个女孩子还在拼命,甚至熬夜不顾健康?谁谁谁家的孩子上了哪所学校,为什么你家娃就上不去?谁谁谁现在听父母的话现在过得多幸福,为什么你自己找的对象就老是会吵架?
于是年轻人要解释很多,甚至要告诉长辈们,几乎每对夫妻都会吵架,这和有没有听父母的话没关系。
但尽管不断澄清,心急的长辈们还是听不进去。
之前看《我家那闺女》。
每当年轻嘉宾们想要解释自己的现状和决定,就会被长辈们用年龄、阅历、正反案例进行反驳。
例如焦俊艳在解释自己不想生孩子:
越听越担忧的父亲马上就来几句:
渐渐地,有的年轻人累了烦了,索性不再沟通,先做自己,再用时间去证明。
但更多的年轻人,是一种迷茫的状态。
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父母的想法没有动力去做,干脆不着急,不积极,看运气。
可这样一来,长辈们的“心病”就会一直都在。
甚至有时候,父母和孩子看似和气,但一触发到这个关键问题,就又变得很疏离。
而这种沟通,对孩子来讲,也是伤害。
当一个人需要不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优秀时,其实也是认可了那些挑剔的声音,无法接纳自己。
长辈挑剔和质疑的点越多,我们盯着自己的破洞就越多。
就像节目里的袁姗姗。
热爱学习和健身的她,是个很让人喜欢的健康自律的女孩子。
但一到了和钱枫的“相亲局”,就开始纠结自己为什么单身,抓住自己不爱收拾、不会做饭的缺点不放。
要知道,是个人都会有缺点。
钱枫也有不自律、身材肥胖、黑暗料理的时候,但他也依旧很好地接纳自己,生活自得。
而钱枫妈妈的开明乐观,珊珊爸爸的挑剔,促成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心态。
当然珊珊爸爸的挑剔,也是发自对女儿的爱。
他担心女儿不能成为符合社会期待的优秀女性,例如适龄结婚、照顾家庭,怕她没机会找到对象,过上普通人都过的生活。
这种充满爱的担忧,和阿民父亲、焦俊艳父亲、我们父母的担心是一样的。
背后隐藏着上一代人无处安放的焦虑和不安。
03.为什么上一代人那么急着去修正和反驳呢?
说到底,是这样一种隐隐的不安:爱孩子,但又怕孩子不行。
这个“不行”分为2个方面:
-孩子不如他人般优秀;
-孩子不随大众的脚步。
所以他们总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刺激孩子、纠正孩子,让他们重视起来,回归“正道”。
这背后和很多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焦虑
首先,长辈们无法接受个性化的人生,所以把无法融入社会主流的焦虑放在孩子身上。
这和他们早年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那是一个集体化严重的环境。
在他们的成长经验里,特立独行是有风险的。
所以他们宁可让孩子不假思索地走大众的路,也不愿意孩子因为“搞特殊”而承受风险。
就像《我家那闺女》中的父母们。
他们也许知道,这种催婚的急迫,会破坏掉她们对爱情的体验和向往,或是导致不成熟的闪婚。
但比起这些风险,他们更不忍心看到女儿不婚、错过所谓的适龄期,最后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承受着没有家庭的风险。
这些焦虑让他们忘了,年轻人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比较。
在年轻人看来,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情感基础,结婚生子也是有风险的事情——这个风险年轻人不一定愿意去承担。
无力
其次,面对变化快速的现代社会,父母也有难以安放的无力感。
过去几十年来,快速的社会变化,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很多行业,许多抓住时机的人一跃而上。
对此,习惯一步步慢慢来的父母们,也会容易变得焦虑,并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上一篇:好不容易 歌词(被吐槽“欺软怕硬、搞小团体”的刘芸,被骂上热搜冤不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