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始终不渝的意思(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
中国,总书记,习近平始终不渝的意思(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用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之路的中国来说,破解“阿喀琉斯之踵”有着现实的迫切。
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于2013年7月提出。几个月后,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这些事关发展方位的判断,都蕴含着对危与机的辩证思考。
时间来到2015年。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当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随后的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总书记又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再时隔两年,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之前的最后一趟调研,去的是辽宁,一个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的地方。这位“共和国工业长子”,步入计划经济早,走出计划经济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慢了脚步。
前些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加减乘除”妙喻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转型之策,为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破解“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难题。
这一次到辽宁,看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新技术新业态日益蓬勃,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在路上。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上去把握。
拿问题导向来说,比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发展的阵痛”。快与慢,如何一盘棋布局,舍与得,又如何一体化发展,总书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渐成增长势能。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新时代,新形势,新答卷:“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每一个方面,展开了都是一幅恢弘画卷。就拿“开放”来说。
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
这些年,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2016年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条分缕析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从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到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再到经济全球化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到几个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春天到海南,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去考察。总书记到了那儿,先看粮食安全,再看能源安全,传递出一份鲜明讯息:“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中、惊涛骇浪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弄潮儿向涛头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在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征程上阔步前行,信心十足的中国,力量十足。
当此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充满忧患意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
“百年变局,一件事一件事出来,一会儿灰犀牛,一会儿黑天鹅。”“我是经常地敲警钟。我敲警钟是为了让大家警惕起来,居安要思危。”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看懂“桅杆顶”的预见,彰显治国理政的远见。
底线思维之外,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再举例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在总书记的思考中贯穿始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总书记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去端详、去思考、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此刻,在步入党的二十大的门槛前,回望。
回望百年前梦想起航的那一日,13位风尘仆仆的青年,自各地赶到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也叩响了新世界的大门。时光如白驹过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华民族,改变了世界。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巍巍昆仑,滚滚长江。
这片东方热土上,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流淌于此,千百年的梦想汇聚于此,亿万人民的汗水凝结于此。
复兴!复兴!
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宏大未来澎湃而去,这是无数志士仁人的深情呼唤,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
漫漫征途,我们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没有遭遇过,什么样的环境没有碰到过?
上一篇:寒松(李白月下听隐士弹琴,写出内心感慨,说出无数人心声,堪称经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