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勇宏(理财杂谈〡华夏基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基金,华夏,中信范勇宏(理财杂谈〡华夏基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十家”之一的华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4月9日。23年来,有三位高管对该公司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公司创始人、第一任总经理范勇宏,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担任董事长的王东明,以及公司现任总经理李一梅。
这曾是一家令同行仰视的公司。自2001年起,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曾长期处于全行业前三甲,并经常名列第一。2009年底,在完成对中信基金的吸收合并之后,该公司以2657亿元的规模,领先第二名易方达逾1000亿元。
但是,盛极一时之际,华夏基金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大缺陷,以及由此引发的范勇宏与王东明之间的两虎相争,却在后来给公司、行业以及广大基金持有人构成了巨大伤害。持续的人事动荡经年不息,直至2014年8月原证监会国际部副主任汤晓东空降华夏基金后才渐趋止息。
2018年5月18日,有20年司龄的原副总经理李一梅升任总经理,担负起继续弥合伤痛、重整旗鼓的重任。近三年来,在与易方达、汇添富等行业劲旅的激烈竞争过程中,华夏基金尽管在公司机制等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但依然保住了行业第四的位置,已经殊为不易。
创始人范勇宏
在基金业的草莽时代,范勇宏是一位站在潮头浪尖的枭雄。
范勇宏于1988年7月进入建行总行工作,1992年加入华夏证券,1993年8月担任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部总经理。当时,东四营业部深陷客户保证金亏空危机,而范勇宏仅用一年时间,不仅化解了危机,而且把这家营业部发展为全国第一大营业部。
1997年,他受命筹建华夏基金,跟随他的有李操纲、王亚伟、腾天鸣、张后奇等东四营业部旧部。公司成立后,他担任总经理,原华夏证券交易部副总经理戴勇毅则担任公司副总经理。
范勇宏爱才惜才,擅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早在东四营业部期间,他就倾向于寻找毕业于名牌高校的年轻人,从头开始培养。据《证券时报》记者杨波报道,他对于投研人员偏爱有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公司安排维稳值班,女员工值白班,男员工值夜班,连高管也要参加,投研人员则不用值班。
其中,王亚伟是经他一手栽培而成长起来的超级明星,并从东四营业部一直跟随他到了华夏基金。王亚伟,1971年9月生,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经济管理学院,获双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他本科毕业后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1995年加入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一年后任研究部经理,在华夏基金成立后,先后任华夏旗下首只基金——兴华基金的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但是,王亚伟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范勇宏的包容和信任至为关键。
在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中,王亚伟管理的基金表现较差。2005年,公司公募基金业绩垫底,社保组合被赎回,作为股票投资总监,王亚伟跌至职业生涯的低谷。艰难时刻,在范勇宏的支持下,王亚伟于2005年4月卸任基金经理,远赴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休整。在学习归国后,他于2005年底担任华夏大盘的基金经理,从此时来运转,创造了基金史上的一段传奇。
从2005年12月31日至2012年5月4日,王亚伟掌舵华夏大盘期间,该基金累计上涨了近12倍,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49.77%。不过,由于王亚伟的风格以投资并购重组股为主要特征,策略容量较小,从2007年2季度起,华夏大盘就长期停止申购。
当时,市场形成了“王亚伟现象”,凡是王亚伟有可能涉及的股票,都有大批资金跟进交易,造成股价剧烈波动。该基金的持有人户数被限定在1万多户,净资产规模基本控制在80亿元以下,加上王亚伟的一举一动又被大量场外资金紧盯,市场对于其超额收益率的争议与质疑也一直比较强烈。
在范勇宏麾下,不仅有王亚伟,还有江晖、孙建冬、巩怀志、杨爱斌等明星人物,可谓星光璀璨。从2005年6月30日至2010年2月4日,孙建冬在管理华夏红利期间,累计收益率513.01%,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达48.25%。
范勇宏广揽英才,知人善任。在2006年初,华夏基金引进原鹏华基金投资部副总经理、机构理财部总监刘文动。刘文动在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方面有着很深造诣,加盟华夏基金后,帮助公司全面梳理了投资流程和投研体系,奠定了旗下基金业绩整体良好的基石。
范勇宏勤于学习,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对于市场、产品和投研都有较深的专业认知。他能够审时度势,消化和吸收投研团队的研判与智慧,在市场周期的关键拐点附近作出正确的决策。
2007年10月,当市场一片狂热,有人喊出一万点时,从10月9日起,华夏基金就暂停了一批基金的申购业务。10月15日下午1点,范勇宏召开临时投委会会议,作出“强制性集体减仓”的决定,要求所有主动型股票基金最高仓位不得超过78%,防止股票市场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同时,当年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都只考核到10月15日,并暂停全部偏股型基金的申购业务。
他说:“做大规模是基金的商业模式,也是公募基金‘潜规则’,面对基金非常好销售而又非常不好投资甚至是注定让投资者亏损的情况下,要基金规模还是要投资业绩?”对于这个问题,他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工作勤奋,思虑缜密,尊重人才,做事果敢,依靠这些良好的品质,范勇宏成功地把华夏基金打造了国内第一大基金公司。当一些善卖高帽者赋予他“基金教父”的美誉时,他可能就难免有一些骄傲和得意。
然而,也许正是这种骄傲和得意,让他在后来与王东明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强硬。当王东明获得对公司董事会的全面控制之后,范勇宏又作出了让核心团队全面从华夏基金撤离的决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举措,显得既狭隘又小气,不仅让公司五六百位中基层员工、上千万普通基金持有人陷入不利境地,而且也抛弃了他自己当初提出的“为信任奉献回报”的口号,成为迄今为止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大败笔。
券商大佬王东明
在华夏基金的23年历史中,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是另外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2006年至2012年,基金大佬范勇宏与券商大佬王东明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但最终结果令人唏嘘。
1998年4月9日,华夏基金由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后股权几经变更,2003年,华夏证券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
2004年,华夏证券爆发危机,在2005年9月被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联手收购,改名中信建投。虽然在当时,这一切与华夏基金已经并无直接关联。
但是,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2006年,王东明与范勇宏这对“冤家”因股权收购而狭路相逢。2006年3月29日,中信证券公告,董事会同意公司斥资不超过3.3亿元,收购华夏基金40.725%的股权,折合每股收购价格5.9元。其中,受让北京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所持35.725%的股权,受让北京证券所持5%股权。
对于本次收购,市场在当时曾给予了乐观的分析:由于人才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资产,时任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应该是看中了以范勇宏为代表的经理层,“这是一次强强联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