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天论语笔记13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楚国,子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天论语笔记13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文】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回去问夫子。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啊,推行仁政,都到了发愤忘食的地步,自己乐在其中,不知忧愁,连自己老了都没觉察到呢,如此而已。”
叶、叶邑以及叶公叶,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现在我们都读yè,文字专家说古时候读shè。叶县属今平顶山市下辖县,人们也都读作yè。这跟我们前面遇到的鲁国费邑,今山东费县一样,现在读fèi,古时候读bì。其实古时候到底读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纠结。还有,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会碰到更多这类问题。经常被大家拿来讨论的最典型的一个字是“衰”。前面我们讲“齐”的时候提到过“齐衰”zīcuī ,一种丧服。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现在大家都读shuāi,专家说应该读cuī。吵来吵去,就炒成了个网红字。这是一种中国文字特有的文化现象,大量的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读音都是不同的。在秦之前,一个字有很多种读音,很多写法实属正常现象,上一章我们还在讨论“雅言”的正确含义,至今我们也难以确定。即便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统一文字,也还存在地方方言问题,字形统一了,读音却难以能统一。我们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就说明这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存在地方方言,就一定存在一字多读。所以,我们学习古文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个文字学的问题,知道有此一说,并不影响到理解文意就可以了。
叶公,春秋时期,楚国灭应国,建立叶邑,叶归楚。《左传》记载:鲁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叶邑一度成为许国的国都。鲁昭公十八年,楚国封沈诸梁于叶,楚国国君称王,大夫和地方官称公。沈诸梁,字子高,时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据说叶公执政叶邑期间,劝农桑,兴水利,励精图治,深得民心。
《子路》篇有两条记载跟叶公有关,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证明孔子到过楚国,还在叶邑与叶公见过面。叶公自己都不会知道,自己因为见过孔子,就这么轻易地名垂青史了。他更不可能知道,在自己死了几百年之后,汉代的刘向竟然还在自己身上编了个“叶公好龙”的故事。
本章所讲“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应该是他俩见面之前,孔子派子路提前礼节性拜访叶公时的问话。叶邑属于中原发达地区与楚国南蛮之地的交界区,孔子的影响力还未达到楚国,所以叶公不太了解孔子。既然孔子派学生来打前站,不妨先了解了解,作为主人也好做个提前准备。“子路不对”,却是个不好解释的问题。专家们在解释本章的时候都直接解释为“子路没有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不合情理啊,你跑到别人家里,说我老师要来拜访您,派我提前来接洽。主人问,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你却没有回答,于情于理都不通。即使子路不可能像孔子自我总结那样说得那么精辟,也一定会有自己总结的语言啊。哪怕只是说,我的老师啊,那可是个前无古人的大圣贤,也是一种说法啊!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字遗漏的话,就现有文字就应该解释为“子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回去问夫子”。这个符合子路的性格,毕竟叶公不是熟人,把老师说得太好,有吹牛之嫌,怕叶公不见。把老师说得太平常,怕有损老师的声誉。子路又是个直爽人,不像子贡那么能见机行事。叶公的这个问题把子路难住了,只好回去问老师。
孔子的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包括朱熹在内的专家都把这句话解读为孔子好学,以至于达到这样的 境界。我们现在也经常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来形容好学。我觉得这里又被朱子带偏了。孔子到楚国是准备去见楚庄王,寻找从政的机会,恰逢楚庄王在外作战,孔子只好在叶邑等候楚庄王的接见。孔子这时候在介绍自己时怎么可能是在说我是个勤奋好学之人呢?叶公当时正在为楚庄王前线的战事筹备粮草,他往返于叶邑和前线之间,随时都可以见到楚庄王。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对楚庄王讲。孔子应该是在说“仁道”,至少也应该是在说“仁政”。结合子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以及后来叶公问政的内容(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来看,我觉得把孔子的自我总结理解成“推行仁政”最恰当:“他这个人啊,推行仁政,都到了发愤忘食的地步,自己乐在其中,不知忧愁,连自己老了都没觉察到呢!”这才像个诚心找工作的人说的话啊!总不能让叶公对楚王讲,孔子不过是个书呆子吧!
《论语》中,孔子还有好几次自我总结,在总结自己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总结自己好学时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在总结自己的修养时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临死前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客村曰:
发愤忘食似愚痴,
乐以忘忧不移志;
老之将至求仁切,
颠沛造次必于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发电量单位(2020年中国发电量月度统计表各省市产量数据统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