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第一代电脑(“龙芯之父”胡伟武:稳扎稳打,做“人民的CPU”)
龙芯,计算所,计算机第一代电脑(“龙芯之父”胡伟武:稳扎稳打,做“人民的CPU”)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CPU被认为是计算机的“大脑”。但当时,我国要不要自主做CPU没有形成共识,由于研发CPU投入过大,“造不如买”的观点一直盛行。1999年,同为夏培肃学生的李国杰就任计算所所长,他一边改革提升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一边呼吁在“十五”期间(第十个五年计划)做中国自主的CPU。
2000年10月,胡伟武回母校中科大为计算所招生。10年后再次回到实验室,他看到大学时期做的机器还在那里,满桌子的芯片、电烙铁把他“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激动地给当时计算所的系统结构室主任唐志敏打电话,誓言“做不出CPU,提头来见”。
不久后,李国杰突然在一次所内会议上宣布,由33岁的胡伟武承担研发CPU的课题,并为他拉来了100万的资金。事先并不知情的胡伟武倍感振奋,带领团队投入了忘我的攻关中。
“龙芯1号”诞生
时至今日,“龙芯”诞生的故事,听起来依旧很“燃”。
胡伟武还记得2001年8月19日的天气。“那天北京雷电交加,通过四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做出了龙芯的原型系统,把操作系统跑起来了。”他解释说,CPU处理器芯片就好像一本书,可以批量生产;而原型系统把设计逻辑写到可编程的FPGA芯片里,相当于把一篇文章写到空白的本子里。这一进展立刻引起了中科院的重视,中科院设立方向性项目,并给予课题组500万的支持。
当时课题组成员“玩命”攻关,他们有一种观点——我们现在落后那么多,要是大家每周工作5天,每天只工作8小时,恐怕很难赶上,必须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拼命。
胡伟武回忆说,有一次团队被一个问题卡住了,大家六、七天没有回家,困了就睡在办公室的上下铺。“当时正是伏天,我们的衣服是黏在身上的,自己闻起来都觉得有一股馊味儿。”后来问题被解决,胡伟武回家洗了个澡,感觉走在路上浑身轻飘飘的,“像要飞起来一样”。
紧急攻关时,团队过着“食不知味”的日子。问题被解决那天,团队三位成员来到志新桥旁边的粥铺,一口气吃光了17个碟子。熬通宵的日子让胡伟武对人的生理极限有了新的认识。“凌晨1点到2点的时候最困,熬过去就好了。连熬七天的时候,第二天和第三天最困,熬过去就不困了。”
2002年8月10日凌晨6时08分,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掌声雷动。安装了“龙芯1号”CPU的计算机正常启动工作,屏幕上如约出现“login:”字样。“龙芯”诞生,意味着中国人只能依靠进口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终结。
课题组成员给“龙芯”取了一个有传统特色的小名“狗剩”,希望它“好养活”,音译成英文就是Godson。
告别体制,下海办企业
“十五”期间,龙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能不能做CPU,答案是能。接下来的5年,龙芯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国产CPU能不能用?“十一五”期间,两条线交织展开。一条线是龙芯CPU产业化,一条线是研发的继续深入。
最初走向市场,龙芯曾屡屡碰壁。但由于自主研发的CPU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不久后,涉及安全的特定领域开始“点名”要在项目中应用龙芯CPU,虽然没有大规模铺开,但龙芯得以在特定场景应用起来。在研发上,龙芯从单核变成了四核,性能有所提高。
胡伟武也意识到,龙芯不能在科学院的体制内做下去了。“科技创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要到市场中去,服务客户,否则写再多的论文,拿再多的奖评也没用”。2010年,龙芯课题组绝大多数技术骨干告别计算所,转型开始市场化运作。“当时多数龙芯骨干都从科学院计算所辞职,一些在读博士退学,大家下了很大决心。”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院长专门批示,要求科学院有关部门落实龙芯团队的股权激励。
2001年到2010年,龙芯前10年的研发,靠的是中央政府投入的多个项目总共4亿元的课题经费,可以算是“天使投资”。2010年起,资本接力棒传到地方政府。当时有人对胡伟武说,办CPU企业是没人理你的,他觉得自己被当做堂吉诃德,“长矛就是龙芯,风车是两个主流CPU,一个是Intel,一个ARM。我想做第三个,但没人敢投资。”胡伟武曾想把企业设在天津,为了让龙芯留在北京、留在中关村,北京市政府牵头投资1亿元,带动民营企业跟投1亿,为此,中关村管委会开了26次协调会。
走出“至暗时刻”
胡伟武坦言,2010年,龙芯完成了组织上的转型,但思想上尚未转型,团队觉得国家项目指南就是做CPU的出发点,结果走了很多弯路。最大的弯路,就是对性能理解的偏差。龙芯做的是专用的高性能。
“打个比方来说,Intel在繁华的商业中心盖了100层的大楼,里边有餐饮、办公、酒店和娱乐配套设施。我也盖了一座100层的大楼,盖完后发现这座楼没有停车场,周边是土路,也没有任何配套。楼本身是高的,但是不好用。这就是市场跟技术的区别。”
彼时,龙芯陷入困境,尽管CPU已经开在特定领域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CPU性能出现了十几倍的差距。“2012年,龙芯开始面临危机,国家重大专项资助的重心不再支持自主通用CPU。当时外出开会,很多专家领导都会同情和安慰我。”同时,也有外国大企业找来,要合作办企业,给龙芯技术授权。胡伟武看得清楚,诱惑背后的潜台词是缴枪不杀。“你用了对方的东西,自己的技术能力就会受到损伤,但对方永远不会把最好的给你。”
此时,胡伟武的凝聚力和龙芯团队的“信仰”让大家选择了坚守,团队核心骨干中没有一个人被互联网企业挖走,去拿一两百万的年薪,而是留在龙芯拿一万的月薪。团队保持低成本运营,通过艰苦转型走出低谷。
“现在回想起来,国家项目的‘断粮’对我们是有帮助作用的。这倒逼我们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去真正了解客户需求。”胡伟武说,龙芯开始开拓小而散的工控市场,使用于特定设备中的芯片批量不大,一年可能也就几千片,这些小系统服务起来很辛苦,就像在盐碱地上耕种一样,但认真耕种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2015年,龙芯收入上亿,实现盈亏平衡。至今,龙芯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党政、能源、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
打造第三套生态体系
全球的信息产业有两个体系支撑,一个是Wintel(微软-英特尔),一个是AA(安卓-ARM)体系。2008年,龙芯提出打造第三套生态体系。“龙芯的目标不是光卖芯片,我们要打造新的体系。”
胡伟武说,当前如果Intel推出新CPU,微软推出新操作系统,全中国的电脑都得升级;如果ARM推出新CPU、安卓推出新版本,中国的手机也得升级。“要解决软件的问题,需要融入已有的体系。但主导权在人家手里,产业是没利润的。”
从中关村50平米的实验室中起步,龙芯已经走过二十年的旅程。“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技术补课。”他说,目前龙芯CPU的性能已经逼近市场主流产品水平,“用龙芯电脑打开文件,会觉得比Intel x86电脑还快。”同时,龙芯推出了自己的指令系统,以支撑生态。他说,龙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建设,未来十年将完成从技术补课向生态建设的转变,从政策性市场向开放市场的转变。
上一篇:夏天吃什么菜好(最适合夏天吃的8种蔬菜,含钙量比牛奶都高,老少皆宜全家都喜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