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赤水金钗石斛(调查:贵州赤水围绕“一花”“一竹”“一鸡”践行“两山论”)
赤水,石斛,赤水市赤水金钗石斛(调查:贵州赤水围绕“一花”“一竹”“一鸡”践行“两山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赤水大瀑布景区内的扶贫就业岗 人民网孟哲 摄
“大瀑布景区内的村民,入股我们公司。而我们则要解决村民办事难、就业难、收入难的三难问题。”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河表示:“以大瀑布漂流为例,目前雇佣了48名黎明村的村民,每人每月的工资大约是4000元左右,让村民实现了“上班不出村”,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截至2018年底,赤水县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赤水的历史上全面消除了贫困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902户25269人,贫困发生率由14.6%降至0.96%。
旅游是幸福产业、富民产业。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赤水市积极探索“旅游 扶贫”工作模式,把旅游业作为脱贫富民的重要产业,通过利益、产业、就业三大联结,探索出“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岗位带人”的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脱贫之路。
村庄变公园 农房变客栈
“以前出门就是一脚泥,路都是土路,池子也是脏臭的。在家里实在是没有啥收入,只能去广州打工。”天台镇凤凰村村民李跃华告诉记者村落改造前的情况。“孩子要上学、老人年龄大了,当时村里要建设黔北四季花香项目,2013年土地流转时,政府每亩土地给我们500元,并且统一给我们翻修了房子外观,看着这么漂亮的房子,就想着回来开个农家乐。”
天台镇宣传干事介绍说,为了建设黔北四季花香项目,镇里按照“村庄景区化、居住庭院化”理念,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坊”七大元素为主调,对凤凰集镇周边356户农户房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外观改造和庭院绿化等。
天台镇凤凰村村民李跃华和爱人在自家农家乐门口 人民网孟哲 摄
公园修好了,村里人纷纷开起了客栈、农家乐。“过去从来没有想过会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现在农家乐是我们的主要收入,去年收入10万元左右。闲时,我爱人和母亲就会到公园里做散工,也是一笔收入。”李跃华说道。
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农户自建乡村旅社5家,农家乐30余家,成立了旅游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彩林工程、花卉苗圃基地建设等流转土地近1000亩,其中贫困户土地流转100余亩。村集体组建成立旅发公司,通过劳务输出的模式,组织周边群众在凤凰湿地公园就地就近务工,带动失地农民以及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脱贫、增收致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山头绿了,钱包鼓了,凤凰人也没闲着。凤凰村、支两委举办“农民夜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平台和载体,积极开展竹子栽培、丰产林培育、花卉种植、石斛种植、乌骨鸡养殖、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村民3200余人次,吸引回乡创业人员86余人。同时开展送文化下乡、村农民运动会等自娱自乐的活动、建设完善了村级图书馆、文体活动室、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文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朱建华对记者表示,“两山”基地遴选的首要标准就是生态环境良好,赤水市生态优势十分显著,环境优美,且很好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共建共享。村里组织老百姓,通过入股机制,让大家都参与其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赤水,是全国首个以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是全国最大竹乡,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谱写了独特的美丽篇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