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表现手法的作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象征,的是,抒情表现手法的作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
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
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例:
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它弦外有音,别有深意,意在讽刺某些为官者。据此,请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全诗的寓意。
答: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夜宿灵鹫禅寺,被潺潺的水声扰得终夜难眠。他本以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这终夜不息的水声原来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这次偶然的经历触发起诗人的联想:山泉“在山”时的作声和汇入“前溪”后的“无语”,跟某些习见的为官者非常相似:这些人失意时满怀匡时济世之态,宏论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却昔时的抱负,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来。因此,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山泉,其实是用山泉象征那些跟山泉相似的某些士人,讽刺含蓄蕴藉,不露声色。
本题答案为: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用山泉暗指当时的一些士人,未做官时慷慨激昂地评说国事,褒贬人物;一旦得了一官半职,便也学得乖巧起来,缄口不语,与他们先前所鄙视的官僚一样庸碌无为。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之情。
例: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本诗写的都是孤雁,但我们知道,古人写物,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就像上文写的“山泉”一样。作者描写的孤雁形象,孤单、失群、漂泊和想念同类;但它又明显不同于“无意绪”的野鸦,虽然失群但仍奋力追赶,毫不放弃。联系杜甫身世,可见写孤雁其实就是写他自己。
所以本题答案为: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雁来象征自己,表达了对自己颠沛流离的伤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虽处于困境之中仍勉力追求的思想感情。
与象征不同,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胸怀心志”,它明显区别于象征所表现的概念、形象、精神或品德节操,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抱负、理想或追求。
例: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请说说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全诗前两句写景,表现了四月初夏、雨过天晴时景物的明丽。后两句写的是柳絮和葵花,我们会隐隐感到意有所指。联系题干上的提示,“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显然,作者是借这两种物象来表明心志的。所以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不会做随风飞扬的柳絮,(不会随便附和王安石),要像一株向日的葵花那样始终忠贞不二,保持人格。
例: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题目叫“咏鹰”,上阕咏物而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下阕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接着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最后一句抒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壮烈情怀。所以全诗表面上是“咏鹰”,实则主要是抒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想为国家铲除奸佞小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其次,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象征对象征义的表达一般含蓄隐晦,甚至不着一字,任读者咀嚼品味,寻找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对陆鸿渐这个人的思想、个性未提一字,但从“近种篱边菊”却能想到他和陶渊明一样,应该是个具有“秋菊”一样高尚节操的隐士。这里,“篱边菊”即象征暗示了陆鸿渐高尚的节操。再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该诗表面上写的是菊花在秋风萧杀、百花凋零之时仍然精神百倍,遍地开放,长安城里到处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的壮丽场景来象征起义最终胜利,含蓄地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必胜信心。
上一篇:宜宾职业学院(期待!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要搬啦,拟选址南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