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百灵鸟叫十三口(老北京鸟笼)
钩子,百灵,竹笼百灵鸟叫十三口(老北京鸟笼)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来,在北洋水师的军士中,有这样一个战士:他小脑袋、长脖子、宽肩膀;除了吃饭喝水,他总把自己的辫子咬在嘴里,因此朋友们都叫他“小辫儿”。“小辫儿”少言寡语,但勇武过人,在甲午海战中,他不畏日寇的坚船利炮,英勇抗敌,直到壮烈牺牲。
那姓郭的鬼才正是清末著名的制钩大家——老小郭。他用青铜造了一把钩子;用青铜塑造了一个中国人刚毅的灵魂;用青铜勾勒了一个中国人英武的形象;用青铜寄托了一个中国人对挚友的哀思;用青铜发出了中国人永不屈服的呐喊!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小郭逢人就讲这把钩子的意义,他要让玩儿鸟的人们不忘像“小辫儿”那样保家卫国的英雄,不忘中华民族的国耻家仇。睹物以思人,玩物以立志。
一把钩子,就牵出了这许许多多的故事、典故。
至此,足以说明鸟笼收藏应属于文化收藏、文物收藏的大范畴,慢慢您会发现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儿里甚至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三——百灵笼
关于北京人玩儿鸟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清初年。当时满八旗入关,除了军队外还带来了满洲人的生活习惯。其中,就有“养百灵”。
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百灵也称云雀属鸣禽类燕雀目百灵科,在我国产于蒙古草原、东北地区及河北北部,满人视其为“龙兴之地”所产的“龙鸟”,只有皇亲国戚才可饲养玩赏。饲养百灵,自古便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对百灵的鸣叫有严格的要求;“南派”则讲求白灵绕笼飞鸣。
满人玩儿百灵属于“北派”。北派百灵要严格遵守“十三套”的鸣法。目前,关于这“十三套”究竟为何大家众说纷纭。清末民初时旗人金受申先生记述十三套为:家雀噪林、山喜鹊、红子、群鸡、胡哨、小燕、猫、家喜鹊、鹞鹰、柞子、黄鸟套及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当代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记述为:家雀闹林、胡伯喇(即胡伯劳)搅尾儿、山喜鹊“咯脑袋炸林”、猫叫、鹰叫、“水车子压狗子”等,因王先生自己没有排过百灵,所述有所缺失,但大体与金先生所述一致,只在红子音、水车音、狗叫上有所出入。其实,玩儿北派百灵“十三套”有很多,各地都有不同的套路:北京南城玩儿的叫“清口”,有车音、狗叫,但在北城“净口”里这些音儿就是脏口了;同时百灵也有“文武”之分,“武百灵”才叫红子音儿。结合红子的饲养历史(红子饲养晚于百灵),我认为最初红子叫只被列入“家雀噪林”的大范畴,后来,随着红子入宫得宠,各玩家才开始特意让百灵学红子口儿,并以之为荣。
北派百灵的笼子大小适中,朴素典雅,一般为三道圈加高土挡,内无鸟杠,中心有一土台,讲究的在土台上粘一些沙粒碎石,因为百灵水罐挂于笼外,所以土挡上还留有水门。百灵笼的设计、百灵鸟具的搭配是完全符合百灵生活习性的:百灵脚长,后趾爪也长,适于地上的生活,筑巢于草原或耕地,好在高处鸣叫。所以,百灵笼无鸟杠而代之以土台;笼底无“鸟屎垫”而代之以沙土,所以又需要高土挡;百灵活泼好动,为防止水罐内的水弄湿沙土,故把水罐挂于笼外。虽然,北派百灵笼古朴大方,装饰极少,但是从其所用的食罐水罐上已经体现出了民间文化的影响。我见过一副百灵水罐(之所以称它为“一副”是因为百灵水罐分为两部分——金属制的水牌子和挂在水牌子上的罐儿),其水牌子的造型是石榴型的,寓意多子多孙;水罐则是香炉型的;整体设计就表达了祈求多子多孙的良好愿望。而其各部件合理的结构、周正的造型也为后来其它鸟笼鸟具的设计、制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四——红子笼
百灵之后,就是红子。红子,学名叫沼泽山雀。关于红子的饲养起源,还有一段关于乾隆爷和刘罗锅子的民间野史。
据说有一年乾隆爷去承德避暑。轿辇行至河北境内一个四面环山、林木茂盛的地界,乾隆爷在轿内忽然听到一阵婉转悠然的鸟鸣。这鸟鸣不同于百灵“十三套”的复杂多变,但听来却格外的清新自然,不觉使人心情霍然,暑热尽消。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也不由得为之一震:朕于深宫大内,不知见了多少珍禽异兽,养过多少“净口百灵”,却没有听过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可惜可惜……当下便在轿内跺脚三下——这是旧时轿行中的规矩——跺脚一下停轿、两下落轿、三下就要挑轿帘儿闻乘轿者有何吩咐了。据说当时的随行官员中就有宰相刘墉。皇上问他是什么鸟在叫,随员们也未曾注意都不知道。这时刘大人看到一只很小的鸟飞跑了。起轿再走时,他就加了注意。
行不多时,一只小鸟在官道旁的树上清清亮亮地叫个不停,皇上一听正是刚才那种鸟鸣,当下就命令落轿,并亲自出轿察看。这时,刘墉奏道:
“启禀圣上,依臣之愚见,此乃‘三色六语’鸟。”
“何谓‘三色六语’?”
“回皇上,此鸟黑顶白腹而灰翅是为‘三色’;其鸣曰‘叽叽红’、‘叽叽红’此乃六语。”
“刘爱卿所言甚合朕之心意。但不知何故改鸣‘叽叽水’?”
“回皇上,今天干气燥,此鸟改鸣‘叽叽水’是为查圣上之路途劳顿,为圣上祈雨解暑之举。”
乾隆爷听了大喜,马上就命令随员逮鸟。众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到了小鸟。由于当时路上只带了百灵笼,就把这小鸟装入百灵笼内让皇上御览。可是那鸟身材娇小,性野怕人,呈到皇上面前突然面对着一个金光四射的人物就越发害怕了,加上百灵笼笼条的间距大,那鸟竟一抿翅儿从笼条间钻出,飞了。
这小鸟就是“红子”。
乾隆爷自然下令再逮,同时快马加急返回京师“造办处”令造办处立马儿赶造新鸟笼。当时造办处的师傅们没见过红子,只知道它能从百灵笼里飞出去,就把百灵笼的笼条加密成72根条,这下就连大点儿的蜂鸟都飞不出去啦!
笼子送到热河,红子装进新笼。皇上还是不高兴:跑是跑不了了,可是笼条太密,看着挡眼。于是又二返头堂重做。经过仔细考虑、重新设计、精细制作,造办处的师傅们造出了流传至今的红子笼规格——64根条,外径290毫米,高200毫米。新规格既考虑了鸟与笼的比例(百灵笼对红子来说太大),又便于观赏。甚至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天津红子笼就比北京笼外径多5毫米,虽说只是5毫米,但您提着天津笼就“打腿”、“架胳膊”,北京笼就没有这些个问题。
野史说得很热闹,但传说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中写道:红子笼清末民初为九寸直径,后改为九寸二三分。笼条有六十根、六十四根和七十二根三种之分。金先生就是清末民初的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就此我认为他老人家的描述更为可信。可见,红子笼的设计制造是在不断发展的。野史中的叙述未免有偏颇之处。关于红子饲养的起始,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这段野史所提到的“乾隆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时间点,但在一些玩物市场上也见到过底款儿印着“康熙年制”字样的红子食水罐,并被证明为真品,那样的话,红子的饲养史又要提前了。让我们先把很难考证的历史搁下,看一看红子饲养的方方面面吧!
上一篇:在线音乐播放器(钛极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