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尺八(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箕踞,古人,姿势两尺八(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 登席要抠衣。
古人的服装下裳较长,在登席时首先需两手抠衣。就是稍微把自己的下衣前摆,提起来一点。让衣服的下端边沿大概离地一尺左右,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脚踩到衣服,造成尴尬,也不容易被绊倒。然后,在登席坐稳后,要把下衣放好摆整齐,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古人登席的抠衣礼仪,放在现代也是非常合适的。比如,穿裙装的女士们在落座之际,可以用双手或单手,稍微敛一下后侧的衣裙,弄得平展一点,再落座。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久坐之后裙子压出许多褶皱的尴尬。
第二,登席不由前。
《礼记·玉藻》中对登席入座的礼仪,讲述得非常清楚:“登席不由前,为躐(liè)席。”意思是,登席时,绝不可以从席的前面直接跨过去,或直接跳过去入席,这叫逾越席,属于失礼行为。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走到席的下角处,也就是席的后面,抠衣再登席。
其实,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再席地而坐,垂足高坐也需要注意礼仪细节。一般在入座时,我们应当从椅子的两侧或前方落座。常见到有人在正式场合,入座没有靠背的凳子时,岔开两腿,直接跨过椅面入座,动作看起来确实不优雅!
第三,跪起有顺序。
古人入席跪起的动作顺序,与拜礼动作不同,在文献中少有记载。专家学者各有说法,兹取其中一种阐明如下。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记载:“凡相跪,其式用两手相叠按于右膝,左足先跪,次以右足从之,后叉手架于颈下。”入席跪坐时,需“先左后右”,即两手相叠按于右膝,左脚约退半步,先跪左膝,后跪右膝,两腿并齐跪坐席上。离席起立时,则是“先右后左”,先起右脚,再起左脚,然后恭敬起立退席。
“左脚先跪,右脚先起”的跪起顺序,据说跟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我国古代的士,都有佩剑的习惯,而且都佩戴在身体的左侧。秦汉以前,大多是青铜剑。这种剑,剑身短,可以随身佩带,坐下来也不必解下。可到了秦汉时期,剑身慢慢加长,士人入席后,为了方便入座,需要把剑解下来,放在自己身体的左侧。所以,入席跪坐之时,左脚先跪。起身时,需右脚先起,原因就是为了让身体的左侧,始终留有空间,以便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迅速地拔剑自卫。其实,在今天日本的剑道里,仍然保留着“左脚先跪,右脚先起”的跪起习惯。
坐姿演变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跪坐”,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为现代的“垂足坐”呢?那些常用的几、席、榻,又是何时废除而改用桌椅的呢?
对于古代席地而坐的演变,著名史学家尚秉和先生,做了权威的总结:“盖席地之风历三代两汉,至晋而更。跪坐之容,历三代两汉以讫于唐,约数千年,至宋而革。迄于今,惟日本、高丽仍席地跪坐,合中国无有也。且高几、高案亦相因以起。凡读书、习字诸动作,亦相因以变更。此乃中国起居史上之一大革命。”具体一点说,古人席地而坐,从低处到高处,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实,抛开其他因素,席地而坐的改变,主要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具有关。既然与家具有关,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作个深入的了解。
先秦时期,古人的家具用品,除了筵、席之外,在席前还会设置几、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课桌,是一种席地而坐时的抚凭之器。
先说说古代的几。
几的功能,跟我们现代椅子的扶手、椅背差不多,它能起到缓解身体疲劳的作用。古人席地而坐,跪坐在席上时间久了,定会引起腰腿不适,于是可以借助放置在席前的几,将手臂稍微支撑在上面,稍事休息一下,起到舒缓身体的作用。
凭几时,要将跪坐的膝盖,放在几下面。然后用手肘扶于几上,来缓解压力,这样的优雅姿势才叫“凭几”或“依几”。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等到冬天,还会在几案上铺毯子以增加舒适感。
凭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礼仪中国》插图。
我们不难看出,古人为了起居舒适,也会不惜花费大量心思!
古礼规定,人几在左,神几在右,但通常只设右几。即使偶尔设左几,那也是优待老者、尊者的一种礼遇。所以,古人常把“几”与老人所使用的“杖”并称。至于其他人等,只有在非正式场合,或者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人面前,跪坐累了,可以凭一下几,稍作小憩。像唐代诗人杜甫那首《白露》诗里“凭几看鱼乐”的轻松自在,在平日里是难得的。在上班或公务访问的时候,古人的自律性更强,虽席前设几,却很少凭几,身体再累再不适,正式场合下也须保持“正襟危坐”不可凭几。即使在日常,与亲朋好友相见,坐而倚几,也会被视为一种不敬、懒散的失礼行为。
唐·阎立本《李代帝王图》。《礼仪中国》插图。
我们再了解一下古代的案。案,其实与几在用途上、形制上都较为相近。只不过当时的案,根据用途分得更细,有食案(就餐用的)、毡案(供人坐的)、书案(读书用的)等。
最后说说古代的榻。榻,在古代又称“床”,它出现在战国以后。相比几、案,榻的形制上要矮很多,但又比席高一点,有很强的承重能力。古代早期的榻,不像今天的床,不是用来睡卧的,而是和铺在地上的席并用,都是客厅里的坐具。
古人坐在榻上的姿势,与席地而坐基本上没区别,仍是双膝跪地,臀部着脚跟,以跪姿为最庄重有礼。古礼规定,坐席时,一席可以坐数人,以独坐席为尊,而榻可以共坐两人,谓之“连榻坐”,也以独坐榻为尊。不过,那个时期古人坐榻并不普遍,也只有天子、官僚、士族、富贵人家里的长者,才有资格享用,普通百姓仍是席地而坐。
东汉末年,特别是永嘉之乱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文化与中原文化便开始了大融合。其中,西域胡人常用的一种坐具,也被传入到了中原,汉人把它叫做“胡床”。正是这一张小小的胡床,解放了汉民族的膝盖,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何谓“胡床”?其实就是一种能折叠的板凳,类似于今天的马扎。形制较小,用绳索连接着两个交叉的木架,可以随时收拢张开,携带轻便,在野外或狭窄处也可以使用。
胡床较小,只能坐一人,更无法跪坐在上面。如果要坐胡床,只能两腿张开,跨坐在上面。相对于习惯“正襟危坐”的汉人来说,面对这种夸张而新潮的跨坐姿势,最终还是接受了。既然是胡人传进来的,为了与本土的床榻区别开来,中原人就把这种坐具叫作“胡床”,把坐胡床的坐姿称为“胡坐”。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礼仪中国》插图。
其实,胡坐与现代常规的坐法是极其相似的。胡床虽然低矮,但坐上去身体也很舒服,还能随时携带,所以在当时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东汉时期,皇帝刘宏就是一位喜好胡服、胡帐、胡坐、胡饭、胡笛、胡舞的人。据《集异志》记载,“汉灵帝好胡床胡坐”是也。京都的贵戚们,也纷纷效仿。同时,这股潮流风,也流行到了民间。
虽然贵族们趋之若鹜都来“胡坐”,但在正式场合以及日常起居,汉人们仍以“席地而坐”为最高标准,这仍是大家心目中最有修养、最为得体的姿势。不过,随着胡床的流行,家里使用的家具形式慢慢有了逐渐加高加大的趋势。比如日常起居用的榻,便慢慢加高了。人们既可以坐在榻上,也可以垂足坐在榻沿上。跪坐形式也逐渐有了些变化,两腿向前朝里盘曲的箕踞,开始增多。胡人用的椅子、方凳、圆凳等高型坐具,开始向民间普及。由此,我国古人沿用了上千年的“席地而坐”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上一篇:蜜桃多(排列三17285期蜜桃多推荐:主看8 5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