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尺八(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箕踞,古人,姿势两尺八(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的坐姿与现代人的坐姿,完全不一样。
古有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无论在哪种场合,都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坐姿规范,不会坐或乱坐,都属失礼行为。《论语·宪问》就记载了有关坐姿失礼“原壤夷俟”的小故事:
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外面回来,刚一进门,就看见自己的老友原壤,两腿前伸、岔开着懒散地坐在席上等着他,气得夫子当场训斥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概意思是说,你看看你啊,从小不守礼,不懂规矩,对兄长、朋友也不尊敬。等长大了,该有些长进了吧,可没想到,你还是老样子那么不懂礼。对家庭、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行,这也就罢了!你有幸活到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何况你还是一名知识分子,仍然这么不守礼。唉,看看你自己,这和田里的害虫有什么两样。夫子边说边用手杖敲了敲原壤伸着的腿,一来是提醒原壤,在年轻人面前,你摆出这么一副粗俗无礼的样子,年轻人看到了,影响多不好啊!二来呢,我想夫子也是顺便敲打给身边的学生们看的吧,希望日常的行为举止,要恭敬有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像原壤这样随性的坐姿,在古代,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是极其不尊重他人的一种失礼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凡事都讲究中正、规矩,举手投足都需端正谦和,正所谓“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一个人内心中正和气,自然而然就会外显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古人认为,这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表现。所以,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坐姿,背后也暗含着一门大学问,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先祖日常生活当中的民风仪俗,开启了一扇大门。
《礼仪中国》,海英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首先,让我们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开始学习吧!
“席地而坐”这种姿势,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也只是一知半解,到底正确的坐姿是什么样子的呢?先秦时期是没有凳子的,那个时候的座位,就是一张席。古人席地而坐,其实就是在地上铺席,人跪坐在上面。百姓的起居生活,基本上都处在一个平面状态下,日常的吃饭、议事、睡觉等,都是席地而坐、择地而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后世的“筵席”“寝不安席”这些形象生动、极富生活化的词汇。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从商周时期开始,历时两千多年直至唐代,甚至还完整地被复制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直至今日,日、韩等国仍然保留着席地而坐的姿势。
《讲经图》砖画。《礼仪中国》插图。
从古籍文献来看,古人坐姿方式的变化,在时间上大概一分为二。自上古时期到隋朝,人们采取的都是跪坐方式;唐宋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席地而坐的姿势,也慢慢演变成为了椅坐方式。
不论方式怎么改变,但古人对坐姿的讲究,那可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什么场合用什么坐姿,分得非常清楚。根据具体的场合,按具体的情景和交流对象,坐姿的范围、种类具体分为坐、跪、箕、蹲等不同的姿势。
正坐
正坐,又称平坐、经坐、安坐或正襟危坐。古人在正式场合一律采用正坐姿势。《孟子·正义》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可以说,正坐是我国古代最端正、最恭敬、最符合礼仪的一种雅坐,也是“正人君子”之坐态 ,是古代帝王、卿大夫、士人们平时饮食、社交的标准坐姿。
那么正坐到底是怎样一种坐姿呢?汉代大儒贾谊的《新书·容经》篇里,就有对正坐的详细叙述:“坐以经立之容, 胻不差而足不跌”,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古之坐自膝以下向后屈,而以尻(kāo)坐于足上。”大意是说,正坐时,双膝跪地,且双腿平置向后,脚背着地。两腿不能伸得一长一短,更不能交叉。臀部需要轻落在脚后跟上,同时重心微微向上提起。整个姿态,两肩要端平,后背挺直,双手规矩放于膝上,神情庄重,目视前方。贾谊对正坐姿势讲解得十分清楚,所以《新书·容经》在当时也成为了王公贵族子弟们学习优雅仪态的最佳实训教材。
男子正坐。《礼仪中国》插图。
其实通过贾谊对正坐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正坐不同于跪,姿势看似轻松,其实要坐稳当,那还是需要技巧的:
首先,正坐时,臀部需稳稳地落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不落在脚后跟上,这叫跪,不叫坐。
其次,上半身的重心,不能完全都重重地压在脚后跟上。如果整个上半身需要三分力的话,正坐时则需要均匀支配力度。三分之一的重量,落在脚后跟上;另外三分之一的重量,由大小腿来支撑;最后三分之一的重量,由腰、后背来支撑就好。
最后,男女双手的放置也有区别。男子正坐时,双手不敛,掌心向下或握拳,分别平放在大腿靠近膝盖处即可。而女子的双手,则需敛手垂拱,或掌心向下,右手叠于左手之上,自然放于身前,起到遮压衣裳的作用。
女子正坐。《礼仪中国》插图。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在古代不论长幼尊卑,一律都得这个正坐姿势吗?其实,古人也不是时刻都是如此的。在社交场合,根据交流对象的身份地位,正坐时的俯身深浅和视线高低,也会有所区别。贾谊在《新书·容经》篇里,对这种正坐姿势的区别具体做了说明:“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通‘恭’)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贾谊根据不同的俯身程度和视线位置,把正坐又细分为经坐、共坐、肃坐、卑坐。
经坐:正坐时,不用俯身,视线平视对方即可。经坐姿势其实就是正坐,一般用于双方身份、地位相等、相近或平辈之间,也可用于独坐。
共坐:正坐时,头微低,视线向下微俯约15度即可。尤其是与尊者交流、倾听对方说话的时候,目光需要自然地落在对面尊者膝盖处的位置。共坐,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或独坐时用。
肃坐:正坐时,稍低头,目光不超出对面尊者身边数尺远。肃坐一般是晚辈对长辈的礼节。
卑坐:正坐时,头完全低下来,视线落在尊者身体前方的地面上,同时手肘下垂。这是仆人对主人的坐姿,同时也是用于表达歉意、谢罪时的一种姿态。
虽说古代的正坐,会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有不同的细微差异,但是先秦时期的正坐,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带有卑微、低下、顺从的特殊含义在里面。人们不论是会亲朋好友,还是读书、进食、议事,也不论是坐在席上还是榻上,不论对方的身份高低,人人都采用正坐,就连君王和群臣议事,面对臣下的跪拜,君王也需要严肃、恭谨地跪坐着,以示对臣下的礼敬之意。
跪
跪,是正坐姿势的变形。有些学者把跪统称为“跽坐”,其实古代的跪,视具体情况不同,动作会发生细微的改变,准确一点说,古代的跪可以细分为“长跪”和“跽”两种姿势,但都属于跪的范围。
上一篇:蜜桃多(排列三17285期蜜桃多推荐:主看8 5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