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民族英雄事迹(不应该被遗忘的五位民族英雄,你知道几位?)
朝鲜,台湾,平壤民族英雄事迹(不应该被遗忘的五位民族英雄,你知道几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6月,日军登陆台湾,强行接收,唐景崧仓皇内渡,命刘永福兼署台湾镇总兵,刘永福回复愿“与台存亡”。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刘永福率领台湾军民的拼死抵抗,使日军迟迟不能按时占领台湾。无奈日军向清廷施加压力,恫吓并威胁清廷说,“如果清国的军队和武装人员继续以各种方式与皇军对抗,那辽东的日本第二军将向北京进军。”慈禧被吓得惊慌失措,“沿海内地各省,一枪一弹、一兵一卒,都不许往台湾送”!李鸿章则坐镇上海,将一大批大陆官民援助台湾抗战的军械和粮饷截留下来。
抗日英雄的最大悲剧不是失败,而是被汉奸卖国贼出卖。
既无外援也无粮饷,刘永福完全是孤军奋战。即便如此,刘永福还是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据日本史学家的资料记载:“日军投入49835人的兵力和26214名随军夫役,付出了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以下4642人阵亡的代价,花了4个月时间,才勉强地占领了台湾。”
刘永福的抗日战绩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超过了整个大清朝。他的抗战精神,令日本人也不得不感叹,自甲午与中国开战以来,“在台湾才开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虽为敌人,其勇敢真值得赞叹,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
刘永福虽然敢战能战,但是无力改变大清楚的堕落与腐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离开台湾,叹道:“是朝廷误我,非刘永福误台湾!”
第四位:血战日军不退的左宝贵左宝贵,1839年出生,山东费县人,回族,任高州镇总兵,长期驻奉天(今辽宁沈阳)。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早已蓄谋吞并朝鲜,进而大举进攻中国,因此竭力劝诱清政府同意出兵。6月初,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清军一千五百人,在朝鲜茅山登陆。日本得知中国出兵,以“护送大使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大批军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
6月底,日本派到朝鲜的军队已达一万多人,远远超过在朝鲜的清军兵力。这时候,朝鲜的农民起义已经被镇压了下去,于是,清政府照会日本政府,建议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兵。日本政府竟无理拒绝,并胁迫朝鲜国王与中国断交,积极准备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日本的战争叫嚣,清政府毫无准备,一心幻想沙俄和英国出面“调停”,1894年7月25日, 日本突然袭击中国的运输船只和清政府在朝鲜的驻军,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了。
驻守奉天的清军总兵左宝贵,非常关心朝鲜的形势。他曾派人到朝鲜首都汉城,测绘地图,以备战争之用。他还建议清政府增加兵力,添置武器,做好战争准备。甲午战争开始以后,他一心想到朝鲜前线去抗日。8月1日,由于外国宣布“中立”,清政府见“调解”无望,被迫仓促对日宣战。不久,左宝贵接到赴朝抗日的命令。他动作迅速,两天之内,即做好一切作战准备,8月6日,率军抵达朝鲜平壤。
当时在平壤的清军共有两万多人,统帅是叶志超。叶志超为人贪生怕死,他不作任何战争准备。各路将领也心怀各异,纪律涣散,彼此不团结。只有左宝贵,率领他的六营奉军,积极备战。
9月9日,日军两万多人分四队向平壤推进。面临日军的强大攻势,驻平壤的清军将领召开会议。会上,主帅叶志超主张逃跑。左宝贵力主抵抗,他责问叶志超:“战争尚未开打,胜负尚未分晓,却言逃跑,要你指挥有何用?”叶志超大怒,摆着统帅的架子说:“是你指挥我,还是我指挥你?”左宝贵愤怒地回答:“当今正当倭寇猖獗之际,你身为大将,不思报国,反图保命,谁能信服?”在左宝贵的有力驳斥下,叶志超理屈辞穷,不得不勉强应战。于是清军划分了防区,作守城的准备。
左宝贵的防区在城北玄武门一带,正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左宝贵来到之后,在城外修筑了两道防线,分别驻兵把守。
9月11日,他派出三个营的兵力,行军八十里,到大同江上游防守。他们正好遇到日军偷渡,双方发生遭遇战,激战数小时,未分胜负。正在鏖战之际,叶志超害怕城内兵力不足,把这三营的兵力调回城内。于是,日军得以顺利渡江,形成对平壤的包围。9月14日,一队日军进抵平壤外围,抢占了城北的几座山头,居高临下,威胁着平壤。这时,统帅叶志超慌忙准备逃跑。左宝贵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去见他,并让亲信士兵加以监视,防止他逃跑。
第二天,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用重炮猛轰玄武门。左宝贵沉着应战,使日军大量死伤。但是左宝贵的兵力太少,抵挡不住日军主力的猛攻,两道防线先后被日军突破。
左宝贵见局势危急,穿好朝服,端戴翎顶,决心以身殉国。他激励部下说:“建功立业,此其时也!”炮手阵亡了,左宝贵就代替炮手,亲自开炮,不幸受伤。左营营官见左宝贵受伤,准备过来扶他下炮台,左宝贵用手推开他,坚决不肯后退一步。突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炮台上,我方大炮被击毁,一块铁皮穿过左宝贵肋下;又一发炮弹飞过来,左宝贵腿上也受了伤,鲜血染红了战袍。左宝贵迅速地用布包扎起伤口,又顽强地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敌人又一发炮弹飞来,打在左宝贵颈部,他壮烈牺牲了。左营营官背着左宝贵的遗体,准备冲出炮火,不幸,在敌人凶猛的炮火轰击下,也英勇牺牲了。
平壤北城陷落了,但东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的清军都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当时,如果叶志超及时抽调兵力反攻,北城仍可夺回。但怕死惜命的叶志超,听到左宝贵牺牲,高兴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杀死了左宝贵派来监视他的亲兵,无耻地命令挂起白旗乞降。接着,他冒着倾盆大雨,带领清军撤退,狂奔了五百里,逃回国内。就这样,日军占领了平壤,进而侵占了朝鲜全境,而后又侵入了中国。
忠臣就义,恶贼当国,真是什么世道?
第五位:收复外蒙的皖系名将——徐树铮辛亥革命后,沙俄在蒙古扶持了一个傀儡政府,宣布独立。在欧洲各国列强的反对下,沙俄无奈废除独立,但宣布外蒙古自治。沙俄此举,只是让国际社会闭嘴,实质还是将蒙古从中国领土中分裂了出去。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徐树铮站了出来。
徐树铮是北洋军阀皖系名将,段祺瑞的心腹谋士,他一贯主张“武力统一”,对蒙古问题很早就予以关注,他曾多次向段祺瑞进言,要用军事力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段祺瑞认为解决外蒙问题的时机到来,于是委任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全权解决外蒙事宜。
1918年10月,徐树铮辞去奉军副司令,全力负责编练参战军,做军事准备。随后,徐树铮提出《西北筹边办法大纲》,将参战军改为边防军,并做好开拔外蒙的部署。
由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徐树铮的边防军只有第三旅第七、第八两个团的兵力开赴外蒙,其余大部分都驻守内地,以备军阀混战之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