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潘迎捷(3集生态人文纪录片《太湖之恋》明年1月4日开播)
太湖,之恋,江南潘迎捷(3集生态人文纪录片《太湖之恋》明年1月4日开播)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湖流域的文明发展史,核心是治水的历史。从5000年前良渚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到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水利工程——溇港,太湖流域的人们通过与水争地,获得了大片土地,太湖平原从浩淼的泽国变成宜居的水乡。舟楫往来、车马如织,这里逐渐成了我们熟悉的江南。太湖水八仙、宜兴紫砂、江南园林……太湖之水给予了江南地区农田灌溉之力,也让这里享有了丰厚的水产资源,孕育出人文荟萃的江南文化。
《太湖之恋》剧照
本集以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几千年来太湖流域人和水的关系,人对太湖水的改造,太湖水对于沿岸百姓的馈赠,以及由此诞生的江南文化,语言温暖细腻,直抵人心。
本集拍摄了良渚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刘斌、王宁远;紫砂壶泰斗李昌鸿;苏州东山莼菜厂80后老板叶玉泉;昆曲演员张军等鲜活的人物故事。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等多位权威专家。
第二集 锦绣风物
太湖,中国最丰饶的湖泊。太湖水的温润,造就了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的富饶江南。如今,伴随着对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的生活进入到了可喜的新阶段。这一方沃土之上,既承载着物理空间上的创新发展,又给予了精神层面的诗意江南,可谓江南生态美,绿意最动人。植根这片土地的太湖儿女们,依然勤劳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锦绣之乡。从水育桑田,养蚕缫丝,到绣美江南,蟹宴迎秋,到蟹农上岸、生态农业,再到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惊艳世界的零排放江南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系统。太湖水绵延滋养的物产与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交联碰撞,相通相融,携手向前。最终构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新江南。
《太湖之恋》剧照
本集以现实故事诠释太湖流域,多彩的文化传统、市井烟火气,表现太湖独特的灵秀与丰饶、人们与太湖的关系以及太湖水对两岸生灵的滋养。
本集拍摄了还湖上岸、进行池塘化生态养殖的蟹农龚炳根;当代蚕娘金银凤;把对太湖的爱恋一针一线绣进作品的苏绣大师姚建萍;推广松江大米文化的回乡创业者朱燕,宋锦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钱小萍和宋锦活态保护第一人吴建华等鲜活人物故事。也记录了湖州鱼桑文化节、祈求蚕茧丰收的吴江小满节、松江大米丰收季等热闹的民俗活动。并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等多位权威专家。
第三集 碧水入画来
湖州,环太湖地区唯一一个因湖得名的城市,有“南太湖明珠”的美誉。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县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调研南太湖开发区时,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
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引发无锡市近200万居民供水危机。太湖水危机事件唤起了环太湖生态文明的觉醒,催生了太湖流域人民自觉的环保行动。十多年来,太湖流域的人们转变观念,从渔民上岸到传统产业转型,从粗放的生产方式到绿色产业的发展,科学治太、水岸同治,太湖湖体水质状况有了全面的好转。今天,古老的太湖重新焕发了新活力,绿水青山之间,是最美的新的江南。
《太湖之恋》剧照
本集将展现环太湖城市群倾力守护绿水青山,在取得可喜的治理成效后,转变观念,奔向更美好的未来,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经验的生动故事。
本集拍摄了“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湖州安吉从开矿到办农家乐的村民潘春林;最早实行河长制的湖州长兴车渚港到江浙沪共治共管、率先实行联合河长制的太浦河;从无锡鼋头渚风景区蓝藻打捞队队长王建伟,到为太湖奉献几十年的科学家秦伯强;以及上岸渔民姚国庆、蒋兆仁的新生活等故事。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吴文庆、副局长朱威;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