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
春秋,公羊传,国君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三、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春秋》记载事件,语言平实朴素,不加修饰,但就在这种看似平淡的叙事中,体现出对事件的态度。
(6)元年,春,王正月。(《春秋·隐公元年》)
这段记载简洁明快,全是记录时间。《春秋》为何以这样的形式来开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元年”是鲁隐公开始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因为是周文王制定的正月。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王正月”?这是表示重视周王朝统一的大业。这样看似平实的叙述,其实含有褒扬周王朝、歌颂天下一统的意蕴。寥寥数语,彰显大义。
(7)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春秋·隐公元年》)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咺来鲁国把赗(即吊丧礼品)赠送给惠公、仲子。《春秋》记载这个事件,意义何在?当时的情况是,“缓,且子氏未薨。”(《春秋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去世许久,已经下葬,周天子派宰咺送吊丧礼品来已经迟了,而仲子还没有死,但收到周平王的吊丧礼品。“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春秋左传·隐公元年》)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
这段话蕴含两个意思,其一,委婉批评周平王对待诸侯国的态度。鲁国报告了惠公去世,周平王竟然把这事给忘了,等到再想起这事情来,鲁隐公已经即位,鲁惠公也已经下葬好几个月了。其二,批评周天子的荒唐行为,派人送来的丧葬用品竟然是两份,一份给惠公,一份给仲子,而仲子仍然健在,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周礼。
四、寓褒贬于避讳中《公羊传》曰:“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礼教典范。孔子作《春秋》就是恪守并秉承这样的一个原则,对尊长或贤者的过失或视为羞辱的事,取隐讳迥避的态度。司马迁对此也有评价:“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襃,忌讳之辞也。”(《史记·匈奴列传》)孔子著《春秋》,对于鲁隐公、鲁桓公时期的事情写得显著明白,到了鲁定公和鲁衰公时期,则记述得隐晦含蓄,因为这是切近当代政治而又没有什么可褒扬的文字,是忌讳的文辞。
(8)夏,五月,莒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春秋·隐公二年》)
这段史料记载了两个事件,一是莒国军队入侵向国,二是鲁国的司空无骇率领军队进入极国。“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春秋公羊传》)“入”就是夺取而不居住的意思。“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春秋公羊传》)无骇就是展无骇,不称他的姓氏是为了贬低他。贬他,是憎恨从他开始灭亡了别人的国家。最先灭亡别国不是从他开始,在这以前就有了。既然在这以前就有了,那么为何又说从他开始?这不过是假托从他开始罢了。为什么要假托从他开始?因为《春秋》这部书才开始写。这种消灭别国的大事,为什么要说成“入”?因为这是鲁国的大坏事,在写时要避讳。可见,《春秋》使用“入”字,而不用“侵”或“伐”,主要是出于避讳的考虑。
(9)六年,春,郑人来输平。(《春秋·隐公六年》)
鲁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人来鲁国“输平”。“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曰:吾成败矣。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吾与郑人,则曷为未有成?狐壤之战,隐公又获焉。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春秋公羊传》)“输平”是什么意思?就是抛弃过去的怨恨重新和好。为什么说要弃旧怨结新好?因鲁国与郑国的友好关系已被毁坏。鲁国曾宣布过:我们之间的和约解除了。我们鲁国与郑国已经没有和约了。我们鲁国与郑国为什么会没有和约?因为在狐壤之战中鲁隐公曾被郑国人俘获过。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说两国打过仗?因为对鲁隐公被俘这件事要避讳。鲁隐公被俘,不仅破坏鲁隐公的形象,也有损鲁国在诸侯国的地位。因此,叙述这一事件,有必要采取避讳策略。
五、寓褒贬于书之中一个历史事件能否载入史册,其取决标准是什么?出于“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目的,《春秋》对于历史事件的删减和增加,有自己的尺度。
(10)九月,纪履緰来逆女。(《春秋·隐公二年》)
《春秋》为何要记载这样一件小事件?按照《春秋公羊传》的解释,鲁国的规矩是“外逆女不书”。也就是说,《春秋》不记载鲁国以外的人来迎娶鲁国女子。这里为什么记载?“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始不亲迎,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是为了谴责。谴责什么?谴责从纪国国君开始不亲自迎娶夫人。不亲自迎娶夫人是从他开始的吗?在这以前就有了。既然在这以前就有了,为什么说是从他开始?这不过是假托从他开始罢了。为什么要假托是从他开始?因为《春秋》书才开始写。原来,记载一小事件,是为了谴责某些人和事,使之具有警世作用。
(13)秋,武氏子来求膊。(《春秋·隐公三年》)
武氏子来鲁国求取为周平王助丧的财物原本是一件小事情,《春秋》为何要记载?《春秋公羊传》解释说:“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盖通于下。”武氏子是是周天子的大夫。为什么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武氏子?是谴责他。为什么要谴责他?因为他父亲虽然死了,但他并没有得到继承父位的正式命令。为什么不说派遣?嗣王还处在周平王丧期,没有正式即位为天子。武氏子来鲁国求助丧的财物,为什么要记载?是谴责这件事。为什么要谴责这件事?因为办丧事不应该向别人求取财物资助,求取助丧财物是不合于礼的。这个道理对于所有的诸侯也是适宜的。可见,记载不符合礼的小事件,主要是为了谴责,使之成为警钟。
春秋时期,“周道衰废”,孔子周游列国,自觉“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于是退而作《春秋》,通过“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达到“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之目的(《太史公自序》)正因如此,《春秋》非一般史书所比。它记载历史,又超越历史,成为一部恢复周礼、宣扬儒家思想的宣言书。而《春秋》终能成就这一理想,正是凭籍所谓的春秋笔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轩辕黄帝故里(探秘·轩辕黄帝诞生地,轩辕故里轩辕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