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
春秋,公羊传,国君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
文/钟百超
旷世之作,必仗非凡之才。孔子著述《春秋》,采用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叙述方式,后人总结时将之称为“春秋笔法”。正是春秋妙笔,催生千古史册。
春秋笔法有何特色?《左传》做了高度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传·成公十四年》)所谓“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即主张在语言运用中,用微妙、隐晦、委婉的词语叙述事件,巧寓要旨、意图。所谓“尽而不污”,就是在创作态度方面,主张客观公正记载历史事件,穷尽而无所歪曲。所谓“惩恶而劝善”,就是在创作目的上,通过呈现某一事件,希望达到惩罚邪恶,劝勉向善的社会效应。
司马迁对《春秋》创作风格也进行了总结:“(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史记·孔子世家》)他认为《春秋》写作的特点是,文辞简约,但意旨深远而广博。
刘勰的认识更加深刻:“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文心雕龙·史传》)刘勰认为,《春秋》的妙处在于用一个字褒扬,胜过任何高官厚禄。用片言只语贬斥,比用斧钺诛杀更让人胆寒;而且经文委婉简约,意旨深幽,即所谓“微言大义”。换言之,《春秋》采用间接、隐晦的表述方式,传递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性,这种意蕴是读者自行解读的结果,而不是作者强加的,但又是对作者言外之意的一种深刻领会。
春秋笔法是如何产生?孟子对此作出了阐释,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了春秋笔法的渊源,即在创作《春秋》时,孔子借用了《诗》三百篇褒善贬恶的微言大义。不仅如此,还借用了《诗》三百篇的创作手法,即赋比兴。李洲良(2006)认为,“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从根本上说是‘诗三百’比兴寄托手法与美刺褒贬精神在史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他进一步指出,“春秋笔法”与《诗》的赋比兴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春秋》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对应于《诗》的比兴;《春秋》之尽而不污对应于《诗》的赋;《春秋》之惩恶劝善对应于《诗》的美刺褒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春秋笔法”本是源于《诗》的。
作为一部史书,兼具政治宣言书的纲要,《春秋》的写作自然有别于其他任何作品,为了体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精神,《春秋》运用了多种表现技巧,终成史学与文学高度融合之奇葩。
一、寓褒贬于称谓之中《春秋》在称谓的运用上做到合礼、合情和准确,微妙地传递某种情感态度。所谓合礼,就是符合当时的礼制。所谓合情,就是根据当时情况而做出的选择。所谓准确,就是选择某个称谓称呼某人,显得更为贴切。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春秋·隐公元年》)
邾仪父就是邾子克,邾国的国君。“未王命,故不书爵。”(《春秋左传》)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为何要称“邾子克”为“邾仪父”?其一,“曰‘仪父’,贵之也。”(《春秋左传》)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其二,“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春秋公羊传》)为什么称呼他的名?不是名而是他的字。为什么称他的字?要褒奖他。为什么要褒奖他?为了他与隐公会盟。与隐公会盟的人很多,为什么仅仅褒奖他一人?因为他值得褒奖就褒奖他。他为什么值得褒奖?因为他逐渐趋于善性。
按照两家的解释,称“邾仪父”,不称“邾克”,既是尊称,也是褒奖。
(2)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
“郑伯”,即“郑庄公”,“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为什么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春秋左传》)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为什么不称“弟”而称“段”?“段不弟,故不言弟。”(《春秋左传》)共叔段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
《春秋》不直接使用称呼,体现了对兄弟两人所作所为的贬斥之意。
二、寓褒贬于修辞之中《春秋》叙述某个事件,慎重动词的选择。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集合里,挑选一个概括性强,涵盖面广的词语,达到一语双关之目的。
(3)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
“克”的同义词是“杀”,《春秋》为何不用“杀”而偏用“克”字?《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做出了解释。“如二君,故曰克。”(《春秋左传》)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克”字。“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春秋公羊传》)“克之”的意思就是杀了他。杀了他,那么为什么说是“克”?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残暴。为什么要强调郑庄公的残暴?他母亲想立为国君的人,他却把他杀了。“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春秋谷梁传》)克是能的意思。能干什么,能杀死段。为什么不用杀字,是为了表现段有徒众。
郑庄公明知弟弟共叔段有不轨行为而不去劝阻,反而加以纵容,一旦有反叛行为,乘机把他杀了,这种居心险恶的行为让人觉得不屑,于是《春秋》不用“杀”字而代之以“克”,表明对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事件极度厌恶,以及强烈谴责郑庄公的行为。
(4)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春秋·隐公四年》)
作为大臣,州吁杀了自己的国君卫桓公。大夫杀害国君,为何不用“杀”,而用“弑”?“大夫弑其君,以国氏者,嫌也,弑而代之也。”(《春秋谷梁传》)大夫杀死国君,记载时名字前冠以国名,表示有篡国篡位之嫌,弑了国君取而代之。“弑”不仅有“杀”的意思,还有篡国篡位的含意,可见《春秋》用这个字非常贴切,同时表明了对此事件的不耻。
(5)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春秋·隐公元年》)
祭伯是大夫,按照制度,大夫到诸侯国,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批准。从语言表述上应该使用“使”字,而本段为何使用“来”字?“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春秋公羊传》)祭伯是周天子的大夫。祭伯来鲁国不说“派遣”,因为是私自逃奔来的。是逃奔却不说“奔”,因为周王朝是大一统的天下,是没有“国外”之说的,说逃奔,那就表示周王朝有“国外”之意。可见,《春秋》选用“来”而不用“奔”,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
上一篇:轩辕黄帝故里(探秘·轩辕黄帝诞生地,轩辕故里轩辕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