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鹰骨(欣赏 - 潘世勋油画、水墨、书法作品)
油画,水墨,宣纸鹰骨(欣赏 - 潘世勋油画、水墨、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潘世勋
满族,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名誉理事、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享有者。
193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少年时期开始自学绘画,1950年入军事院校学习通讯,后在沈阳军区战士文化读物社任美术编辑,开始绘画创作,1955年转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1984-86年由文化部选派进修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长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油画系主任、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开始在国内发表作品,油画之外,兼及中国水墨画、文学作品插图以及书法篆刻等形式。1960年因创作素描组画《翻身曲》开始饮誉中国画坛。80年代后多次在国外和台湾举办展览,有大量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外收藏家典藏。
油画代表作有《我们走在大路上》《扎西德勒》《新年》《芒康牧民》《远方的牧场》《玉树盛装》等,水墨書法代表作品有《拔地擎天》《石林远眺》《古格余暉》等。学术著作有《油画技法杂谈》《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潘世勋西藏画册》《潘世勋油画集》《潘世勋风景写生画集》等出版。
扎西德勒 布上油彩 1964年 96cm×193cm
称多姐妹 布上油彩 1997年 75cm×61cm
我画西藏五十年
文/潘世勋
我画藏区风情题材的绘画至今己近五十个年头,但我第一次接触西藏纯属偶然。那是1960年春天我还是中央美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五年级学生,正在准备毕业创作,忽然接到学院通知,让我参加首都文艺慰问团去西藏半年。
高原运木 布上坦培拉和油 2001年 76.5cm×102cm
那时拉萨刚刚平息叛乱开始民主改革,街上还能见到不少过去农奴制度下民生凋蔽的历史痕迹,市区脏乱不堪,民居又旧又破,到处可见乞食为生的帐蓬户,特别是有一天我在八廓街,碰见-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她衣衫褴缕,蓬头垢面,看不清五官,只记得额头上有一块可能是因多年“叩长头”形成的厚茧,出乎意料的是她看见我注视她,便连忙恭腰伸臂瞠目吐舌,口中还不停地发出嘘嘘的声音,吓得我马上避开。
归牧 布上油彩 1990年 100cm×100cm
后来别人告诉我她并非疯癫,而是将我错认为崩不拉(官员),是对我表示敬畏。我才知道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等级非常森严,不仅是朗生(家奴),所有劳动者下层见了领主官员大喇嘛都有一套仪规必须遵守,平常要弯腰吐舌,有时还要下跪瞌头。说话也要用规定的敬语,违犯就要受责罚,甚至私刑惩戒。
挤羊奶 布上油彩 1964年 90cm×120cm
后来利用演出空隙,我们访问过不少农奴贫民和地位最低贱的铁匠,在画速写时听他们讲身受的种种苦难,我虽然幼时是经历过内地旧社会的,但这里统治的残酷还是令我万分惊愕甚至毛骨悚然。但比起政治经济上的压迫剥削,最使我震动难忘的还是千百年奴役造成的精神损伤,这深深地烙印于人们的面孔与体态,对于画家无须讲述无须翻译,那些身上的伤疤与脸上的皱纹,那种深沉的眼神和困惑的表情已经告诉了你一切。至今我还保存不少那个时期所画的农奴素描肖象,今天翻出来仍感触目惊心。
街头 布上油彩 2001年 70.5cm×60cm
慰问演出结束,最后两个月是让我们到日喀则地区参加一段基层的民主改革工作,以工作队员身份搞户籍调查,组织贪苦农奴分土地发展生产,虽然不能画画,但对西藏历史与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作队要求“三同一交”,我住在一位叫拉巴顿珠的贫苦农奴家堆牛粪的小屋中,白天和翻身农奴-起劳动,晚上一起开会,开初由于互不了解,他们有时和我讲话还习惯性地满口是是是,后来熟了才说说笑笑成了朋友。对他们这种精神变化的感受,成为我回来创作组画《翻身曲》构思的基础。
拉萨物质交流会 纸上油彩 1963年 39cm×52cm
六月我回到北京,还有五天要开北京市美展,我突击画出这套组画,题为《翻身曲》那幅,就是凭记忆画房东拉巴顿珠一家人分得土地,欢乐下地劳动的实际情景,但吹笛人的形象是从别处看到加上去的,唯-的夸张是让老爹肩扛一具新式步犁,因为我从报上一张照片看到有的地区分发了这种新农具,当时他们这里还只有老式犁铧。其他几幅也都是按实际见到的事物毫无虚构画成的。第二年应邮电部要求又将组画改画成一套邮票,题名《西藏人民的新生》。
门口 布上油彩 1984年 105cm×90cm
毕业后我被留校任教,63年底轮到我进修,不想在画室画人体,经申请得到美协资助,由川藏公路二次入藏,计划满一年,走前阅读了大量有关西藏的资料,到那先按计划去了几处农区与牧区,还到了中印边界的前沿地带。高原的雄山壮水奇特风光实在美不胜收,但我主要目光还是集中于普通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于是选择后藏萨迦县一个叫马不加的小村集中住了四个多月,绘画之外也参加劳动,也协助乡政府工作,并每天按照小学课本请藏族干部教藏文藏语,为了深入了解藏区生活习俗,我写下了四五十万字的两大本笔记,内容包括节令农时日用器皿,以及藏袍的剪裁,房屋的营造法式直至民谣和绕口令等等。
途中小憩 布上油彩 1991年 53cm×65cm
更大量的记录是画速写,有生活场面:开犁引水作物收割,朗生的婚礼,小村的节日,虽然刚刚摆脱饥饿与贫困,但处处可见一派生机,画人像则更能感受到人们神情的变化,从农奴出身的乡长区长到刚入学的小孩(过去是寺庙之外无文化),依旧是那些憨厚质朴的面孔,但表情焕发许多光彩,眼神平添几分诙谐,天天能碰到十分生动感人的形象。
玉树盛装 布上油彩 1995年 150cm×150cm
可惜那次并未呆足一年,因要搞“运动”,提前两个月被学院召回,回程途经拉萨,见到市里正开始修建西藏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拉萨虽号称藏区笫一大城,但那就只有几条连排水阳沟都没有的土路,布达宫前八廓街侧和历史上有名的琉璃桥旁,到处可见垃圾粪便和泥泞不堪还有死猫死狗的臭水坑,听说过去达赖出巡也只能临时指派市民出“乌拉”劳役清扫和用黄土铺街。所以修建这条大路在当时是拉萨的一件大事,不仅给市民带来出行方便,也预示西藏一系列现代化建设将从此展开。
大武草场的年轻牧女 布上油彩 2007年 60cm×50cm
但令我更加激动的还不在工程本身,而是那热烈壮观的劳动场面,那些刚摆脱奴隶地位不久的民工的精神面貌。虽然藏族人民历来有劳动中唱歌的习惯,但这次我遇到的一队女工,正下工迎面走来,歌唱得格外欢快和响亮,我马上想刭这些人应是西藏第一代工人阶级,一代意气风发翻身作主的新人,与我三年多前同一地点留在我脑海中那些贫苦农奴和流浪无助的乞丐们愁苦可怜的形象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
丹巴藏女 布上油彩 2012年 80.5cm×65cm
回到北京正赶上三届全国美展征集作品,尽管没有素材准备,但我还是利用运动开始前的+五天时间,突击画成《我们走在大路上》那幅油画,原起名为新路,但觉得不足以突显情节之上人的精神解放的主题,最后便借用当时最流行-首歌曲的题目做为了画题。作品展出后评论认为这幅画捕捉到一点时代的脉搏,那时不兴评奖,但各大报刊都广为推介,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那年脑子中还有许多这类构思要画,但大路上这幅画完三天,工作队进驻美院,开始停课闹革命,一年后又接上下乡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教学与创作完全停顿了十年。
上一篇:鞭炮的种类(过年放鞭炮的由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