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潜江龙虾(湖北潜江:小龙虾变成了大产业)
小龙虾,潜江市,潜江潜江龙虾(湖北潜江:小龙虾变成了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湖北省潜江市延伸小龙虾产业链价值链,虾稻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0亿元
小龙虾变成了大产业(人民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引子
餐桌上每100只小龙虾,就约有7只产自湖北省潜江市。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小龙虾全产业链图谱(2021年版)》显示,2020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达239.37万吨,其中,潜江市产量为17.25万吨,在全国县域排名中位列第一。
潜江市河湖纵横交错,全市无自排能力的低湖田一度达20万亩以上,农田涝渍现象普遍,每年仅能种植一季中稻。近年来,潜江市在低湖田地区率先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亩均产值大幅提升。2018年初,原农业部发布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名单,潜江市有两个上榜,分别是莱克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华山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据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中心统计,2020年全市虾稻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0亿元,已建成“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逾20万人。这意味着在常住人口近百万的潜江,大约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小龙虾产业。国家统计局潜江调查队表示,“十三五”期间,潜江市粮食供给水平保持稳定,每年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59万吨以上。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前,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底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7年9月,《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出台,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任务,其中包括支持潜江等地建设水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重点打造小龙虾等农业产业链等。潜江市进一步延伸小龙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小龙虾养殖业和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发布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潜江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榜上有名。
日前,记者走进潜江,探寻一只小龙虾如何变成大产业,如何做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
图①:油焖小龙虾。希 牛摄
养殖户倪宗善——
“虾稻共作,一水双收,低湖田有了高产出”
一阵北风掠过水田,拨动稻蔸泛起圈圈涟漪。天气转冷,穴居的小龙虾已钻进洞里越冬,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养殖户倪宗善却闲不住,一大早就踩着窄窄的田垄栽种水草,这些嫩苗春天便会开枝散叶。水草富含蛋白质,是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并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田中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有效改善水质。“虾多少,看水草。”倪宗善眼里满是期待。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几年前还是令他皱眉的低湖田。
“顾名思义,低湖田是指垸区低于湖泊水位的农田。”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挺展开一幅湖北省地形图。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潜江市北枕汉江、南接长江,河湖纵横交错。境内地势低洼,雨季湖泊蓄水后,低湖田的地下水位和过境径流水位同时抬升,农田因此难以自主排水,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差。原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调研组2015年的调研报告显示,潜江市低湖田面积达20万亩以上。
“我家有10亩低湖田,是十年九淹的‘水袋子’。”倪宗善说,涝渍现象频发,影响农作物生长,每年仅能栽一季中稻,很多村民秋收后便外出打工。他和妻子也南下广东,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做工。
如何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2013年,在时任潜江市水产局局长刘挺的帮助下,赵脑村成立了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探索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过去,低湖田一年四季排水不畅,杂草、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遍布,往往与水稻争夺营养,如今却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食物;小龙虾过冬时挖洞穴居,等同于为水稻疏松土壤……赵脑村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接连打了几通电话,向倪宗善细说虾稻共作模式的优点,动员他回乡养殖小龙虾。
“虾稻共作,一水双收,低湖田有了高产出,‘水袋子’变成了‘钱袋子’。”倪宗善蹲在田垄上,掰着手指算起账:一季普通中稻毛收入1500元左右,实施虾稻共作后,每亩可稳定产出350至400斤小龙虾,虾稻综合毛收入6000元左右,扣除租金和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原本在外打工的许多村民,像倪宗善一样回乡养起了小龙虾,目前赵脑村虾稻共作面积持续稳定在1万余亩。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静一动间搭起了粮渔双赢的生态循环系统。2018年9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优先开发低湖田、冷浸田、冬闲田”。
一只小龙虾,养成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小龙虾已连续17年被写入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迄今全市建成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其中高标准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
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
“产供销无缝对接,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
晨光熹微,坐落于赵脑村西北端的华山小龙虾产业科技园已一派繁忙,鱼贯而入的货车正依次进场卸货。
小龙虾活蹦乱跳着跃上卷扬机,在自动识别装置辅助下被精准分拣,体重30克以上的大虾分流至熟食加工车间,30克以下的小虾则在分流至清剥车间后制成速冻虾仁。匀速行进的履带上,每只小龙虾都要接受全方位的气泡翻滚冲洗,高压喷淋装置能有效去除杂质。
“看,我们的小龙虾多干净,爪上无绒,虾鳃洁白。”柴社会随手拿起一只递给记者。由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山小龙虾产业科技园,是湖北省首批18个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园之一,目前已形成从繁育、养殖、食品加工到甲壳素生产的小龙虾产业链,带动附近17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作为赵脑村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定期来华山公司对接产销和用工事宜。
“从人放天养到规模经营,我们的小龙虾越长越壮。”柴社会介绍,2000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低湖田里尝试“虾稻连作”——春耕时种稻、秋收后养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被迅速推广开来。2008年,柴社会开始在水田里试养小龙虾。“因为是虾稻轮作,为了不影响春耕,很多幼虾还没长大就被捞起来出售,卖不出好价钱。”柴社会当时的苦恼,不少养殖户都遭遇过。
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刘挺牵头组建科研团队,探索沿田埂挖出环形虾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待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稻田,变“连作”为“共作”,由过去的“一季稻一季虾”变为“一季稻两季虾”。“不仅每亩多产100多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刘挺说。
上一篇:零食的危害(多款零食抽检不合格!这些危害你知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