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撒旦是谁(王朔的40米长刀都挥向了谁?)
王朔,自己的,的话撒旦是谁(王朔的40米长刀都挥向了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却不是唯一一次。
在追寻“真实”的漫漫长路上,
他从一而终地保持了反叛者的姿态。
有一次,王朔和一群朋友吃饭,
有位朋友喝高了,
把手里的酒杯“哐当”扔在桌子上,
大叫:
“鲁迅,有什么呀!
论骨头硬,他有王二小骨头硬吗?
给敌人带路,掩护了几千老乡和干部,
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
论私德,他有胡适清白吗?
人家是糟糠之妻不下堂,
他带着女学生去上海同居。”
说完,又继续和别人碰杯。
这位朋友不知道,
这番无心之语极大地震撼了身旁的王朔,
不过,让他震撼的,
不是朋友话语的内容,
而是这种挑战权威的态度。
不久,一篇《我看鲁迅》横空出世,
“鲁迅的小说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
“阿Q是概念化的产物”,
“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
“文豪!思想先驱!
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
这些美誉给鲁迅营造了一种近乎迷信的光环,让人不敢正视他”……
就算是现在,
人们都把“鲁迅”看做神一样的存在,
更不用说当时了。
此文一出,立刻引来了各路攻击,
王朔兵来将挡,
坚持要以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眼光去打量鲁迅。
王朔第二次反叛的,是一种“绝对权威”。
这种权威之所以不真实,
是因为它把人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
当人们臣服于“权威”的时候,
也就失去了“自我”的真实,
我们不是在仰慕“对的”,
而是在崇拜“地位高的”。
崇拜权威的人,
都是缺乏力量、没有自我的人,
他们只有依赖于权威的力量,才能站稳。
1991年,
王朔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即将上映,
他对记者说:
“有的集不错,有的集就是瞎说。”
领导一听急了,急急忙忙来找王朔,
让他必须把话收回来,挽回影响。
王朔没办法,又出去对记者说:
“这是指一种创作方法,即‘侃大山’。”
这又让王朔开始反思,
他反叛伪崇高、反叛权威,
是为了追寻真实,
而现在却又踏入了另一种不真实。
自己出于异端的抗争,
进入大众文化,
就变成了圆润、浅显的大众消费,
自己原先的出发点被电视包装得面目全非。
于是,
在把刀劈向“权威”与“伪崇高”之后,
王朔的第三把刀,
挥向了“媚俗”。
他连叶带根地砍向一株精致的玫瑰花,
这株玫瑰花,
就是把“大俗”伪装成“优雅”的大众文化,
它将一种既定的套路,
用美丽的形式将之包装起来,
大家还都为这种平庸的感情流泪。
他毫不犹豫地跳出这个给他带来名与利的影视圈,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名妓,
是因为她热爱自己的职业么?
传说中跳出火坑最坚决、
最悲壮的不都是名妓么?”
1999年,王朔写了一篇《我看金庸》,
评述金庸的“媚俗”:
“情节重复,行文啰嗦,
永远是见面就打架,
一句话能说清楚偏不说清楚,
而且谁也干不掉谁,
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
整个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这有什么新鲜的?
中国那些旧小说,
不论演义还是色情,
都是这个路数,
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
当所有人都将“成功”视为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
王朔却认为这些都是假的。
他对女儿说:
“当个普通人不丢人,
我不要求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什么成功,
不就挣点钱被傻逼们知道吗?”
这些离经叛道的话一说出来,
众人一片哗然,
批评王朔的比比皆是。
王朔明明确确地把态度亮了出来:
“我不需要启蒙开悟,我是自证自悟。
在那一刻我明白过来了,我就是撒旦!
撒旦是谁?
撒旦是反对者、挑拨者和告发者,
这正是我干的事儿。
我命定了要干这样的事情,生生世世。”
1992年的一天,王朔出去吃饭,
走到东三环西坝河副食商场门口,
阳光软软地浮上他的眼皮,
他恍惚了一下,
反过神来的时候,
感觉像被什么击中了,
脑子里对自己的质问轰然而至:
我这儿干嘛呢?我这就算活出来了?
我想要的就是眼前的一切?
他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对自己已经得心应手的那种小说失去了兴趣。
对外界的反叛令他大有快感,
但是,
“攻击别人并不能开脱自己”。
“和别人的丑恶比,
我自己的丑恶形象更触目惊心。”
“如果我还有起码的真诚,
首先应该面对自己才是。”
王朔的前半生,反叛着外界的不真实;
后半生,又挥刀斩向了自己的不真实。
当他将内核真实的那部分袒露出来的时候,
才真的做到了孑然一身,无所畏惧。
王朔从小就缺少来自父母的温暖的爱,
一岁半的时候,他就被送去了保育院。
十岁的时候,才从保育院被接出来。
那个时候,他每天最恐惧忧心的事情,
是认不出自己的父母。
他对父亲的印象太模糊了,
只记得是个个子不高、阴郁暴躁的黑胖子,
但他对晚回家的后果却很清楚,
父亲会大吼一声:“王朔!”
然后把他按到院子里打,
直到打不动为止。
一天,他听到后面有人在吼“王朔!”,
脑子里“轰”的一声,
头皮发紧,慢慢回过头来,
一看,别人是在叫食堂的“王师傅”,
才了松口气,
血从头顶艰涩迟缓地流动起来。
童年的经历,
让他始终与父母有着很深的隔阂,
他把自己的温情藏在一层坚硬的壳里,
每次和他们见面都以吵架告终。
现在,他给女儿写信:
“知道你小时候,我为什么爱抱你爱亲你老是亲得你一脸口水?
我怕你得皮肤饥渴症,
得这病长大了的表现是冷漠和害羞,
怕和别人亲密接触,
一挨着皮肤就不自然,
尴尬,寒毛倒竖。”
“爷爷和大大在的时候我和他们很疏远,
他们走了我很孤单。”
他一直隐藏的温情,终于袒露了出来。
他意识到,多年来,
自己一直在扮演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就是那个“北京流氓”。
“我这前40年完全在演戏,
上一篇:柯南 作者(青山刚昌表示5年前就画好了《柯南》结局,因为怕自己突然去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