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河南11选5(令人啧啧称奇的1977年河南高考)
考生,河南,试卷河南11选5(令人啧啧称奇的1977年河南高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新中国高考的历史上,1977年的高考绝对是一个别致的存在,亲身经历过的人念念不忘,听说了解过的人啧啧称奇,亦可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报考时间——不在六、七月,选择在冬季
1977年的河南高考,报考时间上在建国后组织的高考中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1977年11月5日的河南日报第四版,发布了当年河南高考的相关消息,公布了招生简章、在河南招生的高等院校名单及专业目录、中等专业学校名单及专业目录。当年的高考报名时间为11月18日至24日。高考普通类考试安排在12月8日、9日。想想当年报纸的一个版面,竟然和如今足有两公斤重的招生简章、招生学校简介及专业目录相比有近似的信息价值,40年后的“资料”是不是不值一提,难道不该为当年的那张报纸称奇。
二|报名对象——年龄跨度大、职业范围广
1977年高考,河南省的报名条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指理论上钻研有成绩,实践上有科研或技术革新成果的,而不是指工龄长),年龄可放宽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年两届高中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可申请报名:
1.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2.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
3.身体健康。
正因为报考条件的奇特,河南省参加考试的70.59万考生,不少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同场竞技”。
三、报考程序——程序简单、收费不足一元
当年的高考报名时间为11月18日至24日。报名时个人信息只填写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然后上交3张一寸照片和5角钱的报名费就完成了报名。
四、报考模式——报考科目少、两科一张卷
1977年高考,考试模式是分省命题,文理分科,每科四门卷子。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每门100分,总分400分。报考外语、体音美专业的需要加试专业课。具体安排是12月8日上午考语文,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9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不分文理;10日,考外语、体育、音乐,以及美术初试。每场60人,30张桌子,每桌2人。
五、试题难度——是现在考生的送分题、当年感觉难似登天
1977年高考,大部分科目都设置了必答题和选答题,考试题目并不难,比如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解释“鞠躬尽瘁”“哗众取宠”“杜撰”等词语的意思,把《愚公移山》文言文片段翻译为现代汉语。这些题目对于这两天参加高考的“千禧宝宝”们来说,可谓是“送分题”。但是受制于当时的教育条件和录取率,这些题目是当时很多人难以逾越的关卡。
六、试卷印刷——手工刻写、铜锌板印刷
1977年高考的河南卷子,试题用手工刻写,然后制成铜锌板印刷;史地、理化均是合卷,一张大小约32K两面印刷的纸张;试卷只印试题,答题纸另附,考后试卷、答题纸、草稿纸一起密封,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只要正确也给分。给很多考生留下的印象是,当时各科高考试卷的颜色或黄或白,有的试卷薄得几近透明。
70多万人考4门就是280多万套试卷,用纸量相当大,当时印刷试卷的纸张严重不足。最后,经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刷高考试卷,以至于承印试卷的新华一厂没有足够的仓库存放这些纸张,于是,河南省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教育局招待所都变成了临时纸张仓库。
七、试卷评阅——宾馆隔离、人工阅卷
1977年高考以后的评卷工作相当辛苦,如此多的考生,阅卷量也是惊人的,河南采取了分地区阅卷的方式,动用了高校和中学的几百名老师。各地市将所有的评卷老师拉到一个招待所里,集中报到、集中吃饭、集中培训,最后分组。每个房间里住两三个老师,每张床边放置一个小桌子,老师们坐在床沿上评卷,老师们被禁止抽烟,喝水也要小心翼翼。根据老师的资历水平,将客观性较强难度及灵活性较小的知识型题目分给年轻教师评阅,将主观性较大、难度大、灵活性较大的题目分派给有经验的老教师评判,每道题的评分都有老师手工签名,落实责任。
八、高考录取——同类不同线,年龄是关键
1977年的高招录取,现在看起来令人不可思议,考虑到当时的考生中老三届文化课功底扎实,后来的年轻人文化科学系不系统,当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同类考生年龄不同,控制线是不一样的。文科,25岁以上考生为276分,其他考生(包括应届毕业生)为180分;理科,25岁以上考生为256分,其他考生(包括应届毕业生)为156分。当时的高等院校并没有明确划分一本、二本,也不分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尽管如此,能考上专科的已经寥寥无几,考上本科的更是凤毛麟角。据资料显示,1977年,河南省高考录取率为1.3%。根据省招办编印的《河南招生考试志》记载,1977年,河南全省共有708097人参加考试,实际录取9374人,录取率为1.3%,也就是说约每75.5名考生录取1人。
九、录取通知——一张白色纸、红色骑缝章
1977年高招的的录取通知书和现在大不相同,现在的录取通知书非常精致,而当年只是一张白纸,但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并不只是一张纸,而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梦想。那时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都直接寄给考生的,寄送的部门都是中国邮政。因为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国邮政都能送到,中国邮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每一个中国人。
十、大学开学——当年考试、来年开学
1977年高考录取的考生,由于12月份考试,等到评过卷子,统计过成绩,录取后学生收到大学通知书,就已经是1978年的二月份了,因此它们开学与高考不在同一年份。也正是由于1977年的考生,1978年春天开学,造成了大学在1978年一年迎进了两届学生的奇事。
另外1977级的大学生,当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高高兴兴地拿着入取通知书报到后,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上大学后反而补习高中的课程,有的甚至补习了一年的时间。不少考上的学生有些底子也很差,所以要是不抓紧时间学习高中的课程,大学的课程无法进行,所以当时就这么个现象,进大学后先学习一下高中课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苏州吴中区地图(86年前的苏州城是什么样 民初苏州地图现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