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泰安岱岳区地图(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宋朝-现代))
泰安,泰山,新泰泰安岱岳区地图(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宋朝-现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泰安州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泰安州志》中记载,“皇明洪武元年省奉符入州,割长清与州,并隶济南府”,“州境北越泰山之阴六十里曰仙台岭,为历城县界,南六十里抵汶河,为宁阳泗水二县界,东越莱芜百四十余里,为蒙阴县界,由莱芜东北七十里抵扚山,为淄川县界,西北七十里抵鱼池,为肥城县,东南越新泰二百余里为泗费蒙阴三县界,西南百三十里抵张城,为东平州界,西北四十里抵界首,为长清县界,西南九十里抵罡城坝为宁阳县界。”
也就是说,明朝的泰安州、新泰、莱芜、肥城属济南府,东平州、东阿、平阴属兖州府,同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有明一代,朝廷与泰山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但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追随秦皇汉武等历代帝王的脚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洪武三年(1370年)他御制《去东岳封号碑》,去掉了泰山神的封号。不过,明廷的祭祀泰山活动并没有终止,根据《岱史》记载,明代泰山祭祀活动自洪武三年开始至万历元年,前后达28次之多。到明朝中后期,明廷还开始在泰山设立机构人员,征收香税,使得泰山祭祀活动进一步世俗化。
崇祯十七年 (公元 1644年)三月,李自成派郭升率军进入山东,向地方大户追赃助饷,曾短暂控制山东两三个月,但好景不长,大顺军在山东统治并不稳固,同年四月,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旋即,大顺政权在山东的统治迅速瓦解,一度使得整个地区统治呈真空状态,山东地处两京之间,旧明势力、大顺军残部、地主武装等不同力量混战一团。
清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派明廷原户部侍郎王鳌永前去“招抚”山东、河南,同时派兵南下,到十月清军已基本占据山东。
清初,沿明制。省以下是道(不是一级行政区),道以下是府,与府同级的还有直隶州,府、直隶州以下为散州、县。其中,清朝初期的“道”只是监察分区,还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乾隆年间才成为实官,逐渐趋于一个行政层级的样子。
后期随着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山东省分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三个道。其中,济东泰武临道管辖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四府和临清直隶州。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载,“顺治初年定济南府,领德州、泰安州、武定州、滨州、沂州五,历城(附郭)、章邱、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德平、禹城、临邑、平原、陵、长清、新泰、莱芜、肥城、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青城、商河等县二十有六。”可以看出,这时的泰安州属济南府。
对于泰山的祭祀活动,康熙是第一位来泰山的清代帝王,他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登临泰山祭祀的,康熙祭祀泰山神的仪式比较简单,行二跪六叩礼,在山上燃烧柴火。而说到登临泰山的次数,乾隆皇帝则是首屈一指的,他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间,前后巡行泰山十一次,六次登顶,并在泰山留下诗作一百七十多首。
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泰安州改为直隶州,领长清、新泰、莱芜三县。雍正七年(1730年)十二月,又分东平为直隶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雍正十二年,以济南府之肥城易泰安之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设泰安附郭县为府治,隶山东省,泰安县因此得名。另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并所领之东阿、平阴二县来属,原东平直隶州所属的阳谷、寿张二县归属兖州府。这时的泰安府领东平州、泰安县、新泰县、莱芜县、肥城县、东阿县、平阴县共一州六县,隶属山东布政使司,这种行政区划一直沿袭至清末。
泰安也因此成为领有一州六县的府治名城,此后的府、县治所和今天的地市领导机关均在泰安城内。
清朝泰安府疆域
清代泰安府疆域“东至青州府博山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兖州府阳谷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兖州府宁阳县界六十里,北至济南府长清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沂州府蒙阴县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青州博山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东昌府茌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汶上县界一百里。东西广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由府治北至省城一百八十里,西北达于京师一千里。”
泰安府全境图
泰安县疆域“东至莱芜县界六十里,西至肥城县界六十里,南至兖州府宁阳县界六十里,北至济南府历城县界八十里,东南至新泰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济南府章丘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济南府长清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汶上县界一百里。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编户九十七里。”
乾隆时期泰安县图
根据乾隆时期的《泰安府志》记载“泰安府城……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二丈。”这时的东城墙在虎山路,西城墙在青年路,南城墙在财源大街东段,北城墙在岱庙北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00米,周长约34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
泰安城池图
民国时期的泰安变迁
清末民初,泰山周边行政区划也是多变,错综复杂。
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山东巡抚驻济南,领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曹州、沂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府,以及临清、济宁、胶州3直隶州。
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泰安城市重心开始西移,大量的人员、物资、商号、货栈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其繁华程度开始超越府治所在的老泰安城,至1949年时,泰安城区面积已扩大至2.5平方千米。
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
1913年2月,改置岱北、岱南、济西、胶东4道。
1914年,上述4道原辖区改置为济南、济宁、东临、胶东4道,辖107县,泰安府是裁府留县。泰安、莱芜、新泰、肥城4县归属济南道,东平州、东阿县、平阴县属东临道。由此可见,这时的地方行政层次为省-道-县三级。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故后,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纷争和割据时期。
1925年10月,张宗昌曾将山东4道改置为11道,其中,在泰安县设立了泰安道尹公署,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平阴、东阿7县。
济南道
1928年,道制废除后,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同年6月,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其中,1928年6月1日至1929年5月18日期间,山东省会曾迁泰安县。
在废除道制以后,从1932年起,南京政府还在全国大多省区开始逐渐推行“行政督察区”制,这并非一级行政建置,其形成也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其中,在泰安县后来设置有泰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博山县、淄川县、历城县。
1933年泰安
抗战胜利后,又改置为第15区,专员公署驻泰安县,辖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肥城县、宁阳县、蒙阴县。
1937年底,日寇占领泰安城。此后在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泰安境内曾建立泰山、泰西、泰南专署,开辟创建抗日根据地,在今天泰城两区周边曾先后设有泰安县、泰西县、泰历县、泰宁县、泰泗宁县。
上一篇:海拉尔信息网(请注意!海拉尔站临时停运部分旅客列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