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泰安岱岳区地图(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宋朝-现代))
泰安,泰山,新泰泰安岱岳区地图(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宋朝-现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泰山,又有岱宗、岱岳、东岳、五岳之首之称。
泰山封禅,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古代极为严肃、庄重、荣耀的国家大典。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泰山封禅活动,确从秦、汉开始。封禅之礼,始于秦皇,汉武承后,自秦汉以后,旷世不修。也就是说登封泰山,被历朝君王视为旷世不可多得的盛举和终生追求。因此,以泰安为中心,泰山周围的广大区域承载着极为厚重深邃的历史积淀。
泰安之名,源于泰山,“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周边城邑的设置与帝王封禅祭祀而不无关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城邑因封禅活动、王朝更迭、兵家争战,曾几易其名,或置郡县,或设州府,治所的转变逐渐移至泰山脚下。
兴盛岱岳镇 始定泰安军
在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一文中,秦始皇封禅泰山并首次确立了泰山在封建王朝时期的显赫地位。此后,大张旗鼓地封禅泰山,总与开国之君与盛世天子相伴。自秦至唐,泰山郡治先由博阳县至奉高县,再由奉高县移回乾封县。
及至唐朝一统天下,天下形势焕然一新。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贞观盛世”初现。李世民曾希望封禅泰山,但久议未成。到唐高宗在位时期,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农业连年丰收,外交国防等均达到了高峰,是“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国强民殷的大好年景,给唐高宗启动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盛典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正月封禅泰山,唐高宗携武后共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正月初一,唐高宗以圆丘之仪祀吴天上帝于泰山下封祀坛。初二,高宗在泰山上行登封礼,随祭五品以上官员、蕃邦客使及孔子后代。初三,唐高宗在社首山带着皇后武则天一同到社首山“降禅坛”进行了祭地神的亚献。在封禅活动结束后,改元乾封,将博城县改为乾封县。但后来,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年间的加封嵩山,打破了泰山独享封禅仪式的局面。
唐朝兖州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元十二年(724年),“文武百僚、朝集使、皇亲及四方文学之士,皆以理化升平, 时谷屡稔,上书请修封禅之礼并献赋颂者,前后千有余篇。”而玄宗本人是“谦冲不许”。此后,又有众臣三次奏请。
直到到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借开元之治的盛况,唐玄宗下定决心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为后人在泰山之顶留下了一件最为壮观的文物-《纪泰山铭》的巨大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但就在李隆基炫耀“文治武功”,赴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告天地的同时,唐朝社会已经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
随着方镇割据和战争加剧,到了唐朝末期,泰山附近也成为唐朝军事进攻的战略前沿,根据孟昭水校注的《岱览校点集注》一书中分析认为:“岱岳镇当系唐乾符四年(877年),泰宁军为遏制黄巢军,而设置之军镇”。这也说明,此时的泰山脚下的岱岳镇还只是一个军镇,筑有寨墙,并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但老泰安城的雏形由此而始。
不过,由于泰山祭祀活动仍盛行不断,以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华起来,岱岳镇所在地日益繁荣,及至五代宋初,岱岳镇逐渐转变为地区经济中心,城镇规模已逐渐超越乾封县。
到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廷下诏乾封县治移至岱岳镇,岱岳镇开始成为县域行政中心。
宋辽“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开始沉溺于封禅之事,不惜耗费巨资,兴建行宫,筹办封禅事宜。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他封禅泰山,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后封“天齐仁圣帝”(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将乾封县改为奉符县,还在城西南处旧镇村另筑新城,并将县治移至新城。这时的乾封县辖太平镇、静封镇,隶属于京东西路袭庆府鲁郡。
北宋京东西路兖州
宋真宗大张旗鼓地开展封禅活动,粉饰太平。没想到这波操作反而是适得其反,使得泰山封禅活动一步步走下神坛,后来的历朝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大将挞懒进攻济南,济南知府刘豫投降,后整个山东地区也基本沦陷于金军之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朝扶持原刘豫在大名府建立了伪刘齐政权,在奉符县设立了泰安军。
伪刘齐政权局部
在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重修宣圣庙记碑》中有记载“亡宋开宝五年徙乾封县于此,大中祥符元年改日奉符,废齐阜昌之初改为军日泰安,本朝开国六十有八年升之为州。”
但伪齐傀儡政权只延续到了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就被金人所废,为金朝管辖,隶属山东西路,泰安之名由此开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世宗将泰安军治又迁回了岱岳镇古城,并升格为州,由此也有了“泰安神州”之说。这时的泰安州领奉符、莱芜、新泰;东平为府,领须城、东阿、平阴。均隶属山东西路。
金代泰安州
从泰安州到泰安府
金朝末年,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统治秩序被彻底击碎。金朝贞祐初年,山东地区也遭到南下的蒙古大军的残酷掳掠,虽旋即撤离,但大部分州县均已残破。另外,山东作为红袄军的发源地,也极大威胁着金朝的统治。这时,北有蒙古,南有宋朝,内有红袄军,山东地区局势已陷于混乱之中,天下豪杰四起,“结寨自保”,这些力量或降蒙,或降南宋,整个山东陷入混战之中。
泰安州及附近十余县先后为红袄军、泰安本地武装以及后来归顺南宋政权被编为“忠义军”的部分红袄军所据。至公元1225年,南宋“忠义军”首领彭义斌兵败身亡后,山东州县多陷于蒙古。
在蒙元前期,泰安为世侯严实东平行台的属州。严实是原金朝东平行台部将,因清剿红袄军有功得以晋升,后叛金归宋,趁机四处征战扩大地盘,公元1220年,严实又叛宋降蒙,次年他攻取东平,以须城为治所,称东平行省。
到至元五年(1268年),元廷将泰安州自东平析出,直隶中书省。这时的泰安州治所奉符,领奉符、长清、莱芜、新泰4县。而原东平之地设东平路,治所在须城(今东平县),置总管府,下辖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6县。肥城、宁阳属济宁路。这时的泰安州、东平路、济宁路均隶属山东东西道。
元朝泰安州
元朝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对红巾军在山东日益壮大,元廷急调重兵围剿,至正十八年(1358年),山东大部为毛贵所领导的红巾军所占领,此后,毛贵带领红巾军治理山东达三年之久。后红巾军因内部分裂,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廷又重新夺回了山东。
元至王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自两淮进入山东境内。十二月,徐达兵临东平。十二月中旬,又兵临济南城下。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山东全境被明军控制,四月在治所青州设立了山东行中书省。省奉符县,其地直隶泰安州。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分领天下之府州县。泰安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上一篇:海拉尔信息网(请注意!海拉尔站临时停运部分旅客列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