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听见冬天的离开(寻访抗美援朝老兵:他们已不再老去)
老兵,朝鲜,他的听见冬天的离开(寻访抗美援朝老兵:他们已不再老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兵周有春常说,“时代变了”。他在涉外酒店工作时,美国人给的小费最多,但他从来不收。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过去的时代。93岁的农民孙德山自己建了一个抗美援朝纪念馆。他从10多年前就开始筹备,靠种地、卖废品攒钱,把退伍补助都花在布置展馆上。
这个在自家院子里建的纪念馆,摆着地图、老物件和老照片。灯光、红毯一应俱全,抗美援朝时期的10名元帅、57名上将、177名中将、1360名少校的照片排列整齐,只不过他们背后是发霉的墙壁,头顶是破旧的塑料布。
孙德山节俭,时常去集市上淘没人要的旧相框,宁愿少吃一顿饭,也要多洗两张照片。家里人都反对,村里人喊他“孙疯子”,他也不吱声。在宋坤儒眼里,孙德山有点像现代的堂吉诃德。
这两年,他终于被媒体看到,被送了20多面锦旗,家里厚厚一摞来自天南海北的报纸,都是关于他的报道。他上了央视的舞台,陈凯歌推着他的轮椅迎接观众的掌声,他黝黑皱缩的脸上笑出一朵花。但是他的屋子现在下雨还会漏水,展馆的照片常常被水浇湿。每月退伍补助2000多元,勉强够生活。
孙德山从没想过,离开战场后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上战场前,母亲刚去世。1955年,他坐着和出发时一样的闷罐车,悄无声息地回来,直到穿过国境线、有城市的灯光漏进来,才觉得“见着亮喽”。
他背着200斤高粱米回到村里,生了8个孩子。他先是在火车站工作,火车站减员后回到生产队,主动干最重最累的活。现在去城里办事,还给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让座,而他已经93岁了。
他也哀叹过自己的境遇。小儿子27岁死于白血病,他埋怨自己是灾星,“朝鲜当时打细菌战,是不是我把细菌带回来了?”不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很快他就恢复了爽朗的语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了不起啊!”
电影上映后,孙德山收到的信最多。每当他出现,视频网站上的弹幕就接力传递展馆的位置,飞过一句句承诺,“我一定会去看看”。
宋坤儒好奇,如果中国老兵再碰见美国老兵,70多年后他们会对彼此说什么。他真的找到了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那位老兵说,如果现在碰到中国志愿军,他会拥抱对方,感叹在上帝的庇佑下我们都还活着。
他拿同样的问题问中国老兵,得到了更简短的答案,“他要敢来,那我还干他!”
宋坤儒在搜集资料时发现,现有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大多是“宏大叙事”,从世界格局讲到东亚格局,从战役到战术,“讲个体故事的特别少”。
由于从没拍过纪录片,他也想过把素材给其他专业的纪录片团队,但宋坤儒和同事担心,那份面对面诉说的情感会打折扣,“对我们来说,他们不仅是素材,(他们)身上工具性弱了,人味儿多了。”
最终,没有时间线、没有旁白,他把“还原听老兵讲故事的现场感”作为目标,不考虑战功、军衔,尽可能多地把老兵们都放进来。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
在筹备影片过程中,宋坤儒最大的坚持是,一定要上院线。有朋友建议直接放上视频网站,风险低,但宋坤儒不能忍受这些老兵的讲述,被一个键随时暂停,“他们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被聆听”。
为了拉投资,他开始四处借钱,“赔钱就卖身呗,以后拍片子找我当导演,我打折,什么剧本我都拍。”作为国内唯一一部公映的抗美援朝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顶着极大的压力:龙标一直拿不到,赶不上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不断有投资人因担心票房撤资。
他也不是没想过放弃,把这些素材压箱底,10年之后见天日,“但这些老人不都还活着的吗?如果10年之后,这些人全都没了,如果他们看不到片子,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他记得,得知薛英杰去世时,他正在电影院给影片调色,做上映前的准备。电话刚挂,巨大的屏幕上正巧出现薛英杰的镜头。“哭的特别厉害”,宋坤儒答应过薛英杰,要带着片子,开车去邯郸放给他看。这个承诺再也没法实现了。
宋坤儒知道,自己在和时间赛跑。有些老人再见面时,和之前像是两个人。
第一次采访周继成,宋坤儒记得这位外号“小黄牛”的老人腰板很直,一口“川普”洪亮有劲,眼神像鹰。去年12月宋坤儒在央视舞台上再见他时,老人缩得很小,在台上睡着了。宋坤儒抱着他,“像抱着一只虾米”。今年1月份,周继成去世,遗愿是“不收礼,不收花圈,不开追悼会”。
上映前,宋坤儒心里也打鼓,他们没有《金刚川》的特效场面和明星光环,主演就是“一群老头老太太”,会有人来看吗?
他曾经把片子给身边不同年龄段的朋友看,一些80后评价没有战争场面、时间结构混乱,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背景和经过有一定了解,觉得片子讲得不够清晰。而90后、00后挺喜欢,他们能跟着老兵的诉说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
这正是宋坤儒的目的。他只留下最具有情感冲击的段落,梳理出最短的逻辑链条,力求没有历史基础也能快速理解,“像是剪了一个长版的短视频”。他希望年轻人看完片子,能真正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产生兴趣,继续深入了解更专业的资料。
去年9月3日,影片上映。然而票房一开始不怎么理想,很多院线因为疫情不开放,线下路演也被取消。宋坤儒把票房的钱全部捐给了帮扶志愿军老兵的公益组织,祈祷片子能在院线至少撑一个星期。
没想到,片子扛过了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扛到了10月底。自愿帮忙宣传的年轻“自来水”观众起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微博找到了片方,拉了个民间“宣发群”,群里有学生、创业者、作家等,大多都是90后和00后,通过各种渠道拉人去看电影。
当时邯郸有个和老兵家属一起看电影的活动,一个姑娘想参加,买了票,找了个跑腿小哥帮她取票。结果跑腿小哥不仅把电影看完了,还跟老兵家属合了影,那天没再跑单,叫了他的朋友接着看。
这些年轻观众对抗美援朝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历史课本,看完影片后,有人去看1000多页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有人向大家推荐b站上的科普视频。“自来水”群里,还有沈阳的朋友去看望孙德山,还在群里视频连线。周晶看到,大屏幕上的老兵突然出现在手机里,面庞更加苍老,“就像自家的小老头给你打视频电话”。
周晶也是群里的一员,那时她刚大学毕业,想出国,但雅思考试被疫情延误,工作也找不到,每天闲在家里,对未来充满迷茫。她不敢打开朋友圈,晚上焦虑到合不上眼。
她无意间刷到宋坤儒给观众写的信,被导演的真诚感动,就去看了影片。看到上个世纪年轻人的活法,她感觉焦虑被抚平了一些。
微博大V爱国熊猫是个80后,他直言以前他总是愤世嫉俗,现在他明白,这个时代诱惑太多,不是谁都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在他看来,像《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的影片或许能重塑年轻人的信念感,“这种代入感不是喊口号能喊出来的。文字是隔着一层纱,但影像是一个人直接坐在你面前。”
上一篇:听见冬天的离开(俄乌冲突滑向失控!俄军连续两天全境轰炸,G7紧急开会送炮送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