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刘尚伟亲情三篇)
母亲,父亲,姐姐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刘尚伟亲情三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说大散文之四
——刘尚伟亲情三篇
焦红军
近期黄海散文平台连续推出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党代表、胶东散文作者刘尚伟的《悼念母亲》《怀念母亲》《思念父亲》三篇亲情文字,这都是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长长的旅途中、在休歇的宾馆房间里、在思念的漫漫长夜中写下的发自内心深处呼唤的文字。
读刘尚伟的文字也一如他的为人,平易亲和,从善如流,感情的份量在作者的眼里拿捏的恰到好处,那些大情小事、家长里短、孝亲敬老等身边流、生活流,总是能通过纸上的抵达,将人世间的温暖和凡人平实亲爱的情愫,表现的淋漓尽致,直抵内心,显示出安静自若和随和沉稳的气息。请看作者在《悼念母亲》文章中的文字—“母亲在大舅妈的手里长大,十八就匆匆嫁给了大她七岁的父亲。奶奶的厉害和父亲的孝顺,在三里五村是出了名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夹在中间的母亲受了多少委屈,付出多少辛苦,在邻居老人们的口里得到过证实。到现在,每当提起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母亲还是不停的落泪,并一再叮嘱,百年之后,葬的离奶奶墓地远些。后来奶奶去世了,我也出生了,至此她度过了一生最幸福的十年时光!”这段文字在这里显示了作者高度的叙述技巧,百年时光,作者意识连飞,仅仅几句话,百十余字,就将母亲的几个最重要的人生瞬间,进行了透彻心扉的表达。不能不说,作者在这里的讲述是节制的、表现是深情的、文字是优雅的。作为晚辈,作者没有站出来讲解家庭背景里的是非对错,只是点出了一句“奶奶的厉害和父亲的孝顺是四乡闻名的”,以至于成年以后,母亲一再叮嘱“百年之后,葬的离奶奶远些”。仅此一句,令人读完之后,心有唏忪,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也不由的为作者的高格与胸怀而点赞,显示出作者为人为文的包容无私、大气沉稳,这正是我们当下的时代所需要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给我们进行了私人化写作上的展示和深切的表达,而这也正是2022黄海散文平台推出的大散文“不重大之名头,不重有形无形之关索,重在写作者思想上的见解独到,文章气韵恢弘,艺术的翻陈出新上”的又一个民间网络散文平台的实践探索。
——《黄海散文》总编点评
刘尚伟亲情三篇
文|刘尚伟
悼念母亲
昏昏沉沉,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时只记得昨天晚上回到家里,再也坚持不住,没有刷牙也没洗澡,一头栽倒在床上就昏睡过去,看了一下手表,已是正午时分。头仍然昏沉,四肢酸痛,眼眶干涩。想到坚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母亲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以后天人相隔,再也回不来了,心如刀割,透心彻骨,不能自抑,哭干的眼眶又涌出泪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湿透了枕巾。
母亲病重久矣,曾无数次的设想母亲离去时的情景,自认为自已一直尽心尽力善侍母亲,母亲已九十又一的高龄了,得享天年,即便离开也无憾事了。且自诩为自性开悟之人,真到那时也不会落泪。但当看到在眼前急救中的母亲,急促的呼吸渐渐停止,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喊着“妈妈!妈妈!”,泪如泉涌,痛彻心扉。
母亲一生可谓究竟圆满,年轻时吃过苦,晚年也享过福。
母亲十几岁的时候,因二舅在解放青岛的战斗中牺牲了,姥姥、姥爷因痛失爱子 ,过度悲痛,短短几天相继去世,母亲在大舅妈的手里长大,十八就匆匆嫁给了大她七岁的父亲。奶奶的厉害和父亲的孝顺,在三里五村是出了名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夹在中间的母亲受了多少委屈,付出多少辛苦,在邻居老人们的口里得到过证实。到现在,每当提起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母亲还是不停的落泪,并一再叮嘱,百年之后,葬的离奶奶墓地远些。后来奶奶去世了,我也出生了,至此她度过了一生最幸福的十年时光!一九八二年,胶东半岛农村刚刚要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父亲就因病过早离开了人世,扔下了十一岁的我和五个姐姐,当时除了大姐、二姐已成家,其它三个姐姐和我都在读书,全部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在当时现实而又势利的农村里,其中的苦难可想而知。记得很清楚,父亲去世后,家境异常艰难,养猪成了家里最大经济来源,母亲每天早早起床做熟早饭后,就匆匆的去地里挖喂猪的野菜,什么灰菜、马荠菜、三马扎⋯⋯,等到我们醒来,母亲就已经回来,一边喂猪,一边对着窗户喊“快起来吃饭了,上学要迟到了!” 白天下地,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做一些外加工的活计,如“拔沙参”(给一种种植的沙参去皮)、糊火柴盒等等很多,总之有活就干,挣钱补贴家用。再有空闲母亲就在缝纫机上,缝补修改衣物,就是母亲这双勤劳的双手支撑起这个艰难而温暖的家。一九九零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我村三十年来第一个本科生时,可惜父亲早已不在人世间。依稀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母亲拉着我的手,到父亲坟前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是辛酸,是喜悦,更是对父亲期望有了一个交代的释怀。
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我们都工作了,她才轻松些了,但已经闲不下来了!直到现在,如果回到农村小住,还是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实在没有事,自己就收集野麦秸,编成精美的箩筐,篮子,这家送一个,那家送一个,忙个不停!几十年了,为了这个家,母亲一直默默付出,勤奋善良,坚强不屈!
母亲手巧在村里是有名的,不管什么活,只要让她看上一遍,干上一遍,她都会做的像模像样的,不管是男人们的瓦工、木工还是篾工,还是女人家的针线活,样样拿得起。生产队期间,在村里都挣整劳力(强壮的男人才能拿整劳力的工分,一般妇女只能挣半工分)的工分。奶奶小脚,对穿着异常挑剔,唯独对母亲给她纳的绣花鞋和缝制的衣服不置一词,背后表扬也最多。孩子们更不用说,直到上大学,我们的大部分衣服都出自母亲的巧手。
去年五月初就与九十岁的母亲商量,如何给她老人家过九十大寿,母亲头摇得跟拔浪鼓似的,“不用过了,太浪费了,一家人简单吃碗面就行”。
生日的前一天,与母亲坐在一起闲聊。母亲长吁短叹半天,说“如今老了,你们都忙,总想起你们还小的时候,忙活半天,做一大桌子饭菜,虽然没有现在山珍海味,但齐刷刷一家八口人,吃得热气腾腾,热热闹闹的情景”,说着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眷恋。现在生活好了,也许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就像小孩子,总想有人一直陪着说说话儿。但是我们工作都一直很忙,很难时时陪她,为此我心里始终感到内疚,却无法做到。也许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吧,经常以此安慰自己。
“再忙,还是请姐姐、姐夫们来烟台一起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吧,况且人生能有几个九十岁。再说母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过了九十,今后的日子,恐怕不能论年计了,要珍惜好与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每个月,每一天了。我们姊弟几个就一起热热闹闹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吧。”我电话通知了姐姐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