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地久天长的意思(《地久天长》历史反思的错位:转嫁给人伦关系的制度问题)
电影,海燕,时代地久天长的意思(《地久天长》历史反思的错位:转嫁给人伦关系的制度问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地久天长》海报
王小帅的新片《地久天长》是一部试图书写中国人与时代的主题宏大的作品,这点从电影的海报也可以窥见一些眉目。电影讲述时代和家庭的关系,目前的官方海报正是一个标准的上世纪末的中国三口之家的合影:父母簇拥着儿子,儿子被高高架在父母头顶之上。这个三角形结构也预示着电影的走向,一旦当至于绝对位置的儿子缺失之后,这个家庭结构也随之倒塌。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却充满纠葛:刘耀军和妻子王丽华与邻居沈英明李海燕不但是工厂同事也是生活上的挚友,他们一同经历过知青的上山下乡,并一同生下了儿子刘星和沈浩。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两家的关系没有改变,时代却悄然发生着变化。丽华的肚子里有了二胎,却让成为副主任的海燕为了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强行劝说并强制打了胎;丽华因此成了计划生育的先进,而在后来的下岗风潮中,因为是先进早一步下岗。反观海燕一家,英明下海做生意,慢慢发家致富……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刘星的突然死亡上,两个孩子一起去水库玩耍,回来的却只有沈浩一人。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耀军一家,他们无法面对这份伤痛,更无法面对昔日的朋友,他们选择了背井离乡,从内蒙古逃离到福建。
从这些剧情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得出王小帅导演此次的企图心,《地久天长》不论从体量还是格局都较为宏大,时间跨度更是涵盖了中国变化最巨大的数十年。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能想到的社会变革之于人的改变,那些时代金曲和人的青春一同消逝的感伤,这种题材大约是属于王小帅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据说,这部电影是他继“三线三部曲”之后的“家园三部曲”的第一部。
1.
电影对中国时代变迁的捕捉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地久天长》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失去独子的悲剧,以及主人公朋友的悲欢离合。电影不惜生活空间上大做文章,那些属于时代记忆的工厂、筒子楼、单位医院都成为电影的叙事符号,而不厌其烦出现的做饭、吃饭、刷牙、洗脚则是点缀在这些符号中生活场景。
电影在近可能的给予观众当代中国的奇观元素,当年是工厂礼堂里黑压压的千人一面,现在是空荡荡的筒子楼里霓虹闪烁的“按摩”广告牌,据说在柏林电影节上映的版本还有对城市中高大的毛泽东塑像。这些全都构成了一种中国元素的强烈存在感,主人公置身在这些元素之中,他们的面目被这些表意强烈的背景模糊掉了。电影的画面有时候更像是一幅幅摆拍的观念摄影作品,试图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活史。
电影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关于上世纪末的标志性时代风潮,电影的人物的作用似乎就是展现这些时代烙印而存在。电影在主线之外植入的那些关于返城知青““83年严打”、下岗、下海、迁徙以及对南方和国外的想象等等的故事和人物像是走马灯似的流转,导演没有对任何一个事件进行深挖,他只是展现这些历史景观,把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成立的丧子之痛赋予中国特色。
诚然,有人评价《地久天长》几乎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近乎直接的表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弊端的院线电影,电影的言犹未尽有着种种原因。但是,这显然造成了“计划生育”成为了这个电影最大的标签化符号,尤其是在所谓“开放二胎“的今天,我们在一部电影里追溯这段历史,本可以进行更多的言说,也可以把时代中被剥夺的人表现得更加立体,但是显然,电影的创作者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让主人公遭遇更多的事件而不是体现更丰富的含义。
王小帅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被问到是否以真实的“失独”故事为参考时说道:“我故意不去寻找一个特别的案例,因为我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文章,每个家庭遭遇到这种不幸时,精神层面的状态其实都差不多。尽管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受到打击之后的精神创伤都差不多。”
事实上,这种大而化之的“差不多”正是《地久天长》的问题,电影太想建造一个华丽的历史景观,让我们仅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去想象耀军丽云们的遭遇,却缺乏对每一个个体经验的尊重。
我们怎么理解那个时代,往往是通过时代里的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境,这个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只有一个个的冲突矛盾,但往往浅尝辄止。以丽云的朋友美玉为例,她的男友在“严打”因跳黑灯舞被捕入狱,美玉南下广东海南,这两个人物的作用似乎仅仅为了丰富时代背景,成为这个宏大叙事里必要的背景资料而已。
电影中所有人物的情感和性格都像是浇筑好的模型,只要款摆出一个固定的姿态即可。他们只需要做出善良隐忍的姿态,等待命运对自己的审判,他们的确成为了时代变迁中的不如意者和受害者定格下了一副面孔,只是这幅面孔的麻木和呆板让人生疑。
冲突满满的桥段取代了本来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其中的逻辑漏洞全部用温情填补,电影在人伦悲剧和制度悲剧的交织下把我们导向了和解和原谅,这是对历史中每一段真实遭遇的遮蔽和消费。这部电影的人物几乎都没能拥有一个完整的性格,尽管是一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人物的性格依然稀薄,都是单一向度的。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似乎没有带给电影主人公任何改变,他们只是增加了人生的经历,衰老了面庞,改变了环境,这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地久天长》里的丽华就是典型的此类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几乎是被泯灭的,我们几乎看不到她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有任何的哪怕是形式上的反抗。电影中的丽华几乎没有太多表情,她的存在基本上是作为丈夫的附庸。丽华对待自己身上的不公从没有任何反抗,她似乎是在丈夫的怂恿下才二次怀孕,又是在海燕的强拉下进行了流产,她默默流泪接受了下岗,也默默流泪承受了丧子之痛。这样一个饱受伤害的女性缺乏一点对命运的行动力,这不是用这个角色的文化程度不高,缺少自觉性就可以解释的,事实上,即使要不要腹中的孩子,或是面对丈夫和他人的情感,她的态度都是模糊不清的,丽云的行事作风似乎已经出离了我们对一般普通女性的理解,她在电影中仅仅完成了一个我们对贤妻良母的想象。
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模糊化处理似乎一直是王小帅电影的一个特点。坦率地说,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谈不上有什么复杂的性格和转变。他们更多的只是在承受命运的安排,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当然,这似乎正是导演的立意所在,他表现的正是被侮辱和损害的大多数,过去有评论说这样的设置是符合现实逻辑的,这似乎是说当环境的压迫过于严酷,活下来的就只能是这样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能为力就是麻木不仁,如果认为民众只能如此,无法无力无能对自己的生活表现一点意见,这似乎有意无视历史真实的个体经验,也无视人性的基本法则,其实是一种创作者的傲慢。
《地久天长》剧照
2.
电影一方面揭示某种社会制度结构性的不公正,一方面又将不公转嫁在亲人朋友间的相互关系上。电影看似平淡,但故事冲突的高度戏剧化增加了电影人物遭遇的偶然性,隔离了观众对电影中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刘家和沈家的多重纠缠让本可以更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时代故事变成了洒狗血一般的个人恩怨。
上一篇:地久天长的意思(农安现复古迎接队伍家属:妹妹是村里第一个被八抬大轿抬回家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