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崖州(三亚崖州区:改革开放再扬帆 千年古郡踏新程)
州区,睡莲,产业崖州(三亚崖州区:改革开放再扬帆 千年古郡踏新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十年新跨越 奋进自贸港
航拍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宁远河缓缓流淌,见证着千年崖州古郡日新月异的变化。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源远流长的崖州故事,如今正融入新时代的出彩画卷。
时针回拨,一幕幕画面鲜活如初:
2014年,崖城撤镇设区;2015年,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肩负打造三亚西部发展新引擎的使命;2019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在崖州湾畔建立,吹响区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大局中,在打造自贸港标杆城市的三亚发展战略中,崖州区以“1 3 2”工作体系和推动双“十一”项目为抓手,踔厉奋发,勇毅笃行。
现代农业 共促提质
南繁育种加代的首选之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前沿高地、冬季瓜菜生产的重要产区……崖州的众多名片,紧紧相连着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剥开即食的鲜食玉米、甜糯可口的栗子南瓜、橙黄色瓜瓤的彩虹西瓜……位于崖州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近2000个新品种作物蓬勃生长。
如今,各类“新奇特优”的农作物在崖州大地上长势喜人,这其中,既有大家陌生的“小薇”水稻、彩色番茄、牛奶莲雾等新品种,也有广为人知的豇豆、茄子、青瓜、芒果、西瓜等传统作物更新迭代而来的“津绿18号”“琼丽”“热研墨玉”“黄帅”等新品种。
三亚市崖州区委书记樊木表示,崖州区以种业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五化”建设为基础,以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为支撑,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创建为抓手,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探索以种业创新引领带动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渔业等产业升级的新模式,引导农业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变,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在崖州区育成的新品种量约占三亚的80%、全国的50%;75项成果就地转化,推广青瓜、茄子、辣椒等新品种900多万株,打造“首种优势”;拥有“三亚甜瓜”“三亚芒果”“三亚莲雾”等地标产品和“南繁精象牙”“南鹿1号”“西沙诺丽”“福返树上熟”“海垦小站贡米”等产品品牌。202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3万吨,瓜菜等经济作物产量15.78万吨,水果产量超18万吨,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0.33亿元。
良种还需配良技,崖州区拱北村民林寿儿对此深有体会:农业散作被机械化取代,土地平整等农活由区里组建的机耕队高效完成;绿肥还田养地力更高产;田间地头指导种植的技术员更多了……
近年来,崖州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等装备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崖州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59%,农田制种效率显著增强;建设完善的物联网测控系统、科研项目综合管理、科技城先进计算中心、离岸数据中心、农业科技“110”微信服务平台等数字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智能化管理水平;规范管理6.4万亩农田水利灌溉沟渠,修复岭落水库等6个水利设施,建成北岭应急抗旱管道和镇海田洋等6个排水工程,新建凤岭等15口应急抗旱机井;2018年以来,该区投资10.26亿元实施8.95万亩农田整治改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崖州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吸引了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如今,活跃在崖州的“新农人”,正用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让土地生金,用汗水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三亚咸鱼哥”麦子喜直播卖鱼货土特产,白天拍摄港门村乡村生活、鱼干制作过程等短视频,晚上吆喝带货,一根网线连通城乡,畅通了从渔港到餐桌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宁远河畔的新变化;陈达麒从“打工人”变身“无人机飞手”,这位崖州区水南村的“80”后大学生在越来越多的田洋里忙碌;49岁的南滨居村民李六胜如今的“下田”是上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电工的工作,一年能为他带来超过5万元的收入……
以赋能加快创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壮大热带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更多新气象正悄然呈现在崖州这片沃土上。
区城融合 共谋发展
农民在播撒种子、拖拉机在撒施土壤调理剂和深耕作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主任贾瑞宗等南繁专家认真观察现场作业情况,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郎芒田洋格外热闹,在此及周边区域开展的5000亩“绿肥沃土工程”项目,通过“冬季瓜菜-水稻-绿肥-深耕还田”创新耕作制度,全面提升地力、提高产量。
在另一片田洋里,拱北村15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们正抓紧播种“南豇1号”。这个由三亚市热科院免费提供的优质长荚豇豆品种,由该院历经十年自主研制,具有适应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点。
服务保障科技城建设发展,借智借力园区的科技优势,崖州区积极承接科技城科技、企业、人才外溢,培育南繁育种产业生态链,让南繁、深海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当地百姓,一个个看得见的新变化让村民喜笑颜开。
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崖州区今年种植的30870余亩早稻,全部来源于南繁科研成果的5个水稻新优特品种;村民种植运用科研院所绿色高效先进栽培技术,实现“机耕整地-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采收-机械烘干”全过程机械化生产,预计同比增产4003吨,增收1500余万元,实现“粮钱双丰收”。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平台公司返聘脱贫户统一管护农田,脱贫户增加务工收入2500元/月。
企业进村,产业带动。盐灶村充分利用沿海虾塘养殖池清退土地,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形式,与入驻科技城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展水产苗种南繁项目和深海养殖项目,每年获得保底分红收益,企业优先安排村内困难群众到企业务工增收。目前,崖州区已与科技城注册企业商谈合作项目5个,计划合作项目3个,涵盖了平台建设及农渔蔬等产业,探索的“公司 集体 农户”发展模式,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人才进城,聚力兴区。广东省科学院三亚研究院选派的“博士村长”秦元霞最近正忙着在三公里村开展芒果新品种选种和绿色芒果生产培训,他的同事则化身“课外老师”,向三公里小学的孩子们讲述农作物生长繁育的故事,助力“双减”工作。崖州区积极探索“农业 科技 博士村长”发展模式,从入驻科技城园区的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聘任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队,按照“一帮一”模式衔接服务17个村,围绕挖掘特色产业、实施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指导等内容,充分发挥博士人才在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智力和科研技术优势,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崖州区抱古村是“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2019年整村脱贫退出后,产业基础仍较薄弱,通过引入高校和科技企业发展特色睡莲和果酒产业,乡村面貌大为改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