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纯春堂(2019年中医药发展的新态势)
中医,中医药,世界卫生组织纯春堂(2019年中医药发展的新态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医药未来发展充满新希望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6年1月1日联合国正式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今后15年将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议程范围广泛,主要包含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其中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有:改善营养状况,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2016年11月21日~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发表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特别是2019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将传统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
在此大好形势下,我们大胆地做一个预测:再过30~50年,即2050~2070年前后,中医药将在全球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且将推动中医院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体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更多的现代高科技成果将在中医领域应用,以提升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极有可能实现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以下是我们的部分预测,详细内容见相关专题论述。
中医医疗服务将从治病转化为“整体健康方案提供方”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生命、健康、疾病和死亡,必将从科学文化角度对人体身心灵进行具有科学依据和学术价值的探索。未来的中医院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治病机构,将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分化为“医疗、养生、康复”三足鼎立的新型中医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人们到中医院不再有患病后的恐惧感,无论患者还是健康人,到中医院去都是进行“调养”,只是他们调养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医院将分化成“疾病调养部”和“养生部”。中医师开出的处方,既有药方,也有药膳食疗方,还可能提出建议患者或调养者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养生活动。
中医优势病种将不断扩大“中医疾病谱”
中西医优势互补必将实现有机地整合,患者从就医开始就能够获得指导,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中医或西医。对医疗方式的评价,必将更加人性化和更注重治疗方法的性价比评价。中西医的优势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中医的优势病种一般都是西医治疗后疗效不好、西医治疗虽有疗效但也有不良反应、西医没有治疗措施的病种,主要有慢性疑难疾病、心因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西医临床检查正常但患者又自我感觉不适的亚健康之类。中医对以上病种都具有相当的疗效。
中医针灸在国内治疗的病种有所减少,但却在国外得到了发扬光大,可以治疗包括痛症、不孕症、肿瘤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皮肤科的多种病症。由于受到处方权的限制,国外的中医师不能开西药处方,也就逼着他们必须只能使用中医、针灸治病,这样反而使他们提高了运用纯中医手段治病的临床水平,也扩大了中医的疾病谱。
因此,在未来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数量还会大幅度增加,而其增加病种的方式极有可能是“出口转内销”。
中药服用更加方便和舒适
在中药房购买的中药都将有数据记录,包括中药产地、规格、主要成份含量等信息。中药饮片加工将实现机械化、电脑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控制。煎药机的煎药程序和质量都将显著提升,不会再像现在这样的“千药一色”,而且还可以将煎好的汤药,快速浓缩制成便于服用的药片、胶囊等剂型。
中医医疗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中医诊疗过程以及远程诊疗的信息管理,将在未来全面实现数据化、网络化、规范化,使中医临床诊疗过程实现工业化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尽量减少误诊的发生。中医专家通过网络对国内外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将有效解决请知名中医专家看病难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将催生“中医数字检查室”
未来中医将突破难以量化表达临床现象的瓶颈,使以前很难用量化表达的精神心理现象逐渐实现量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的收集处理实现电脑化后,将设立专门的中医数字检查科室,由中医检查师负责收集和数字化处理,包括在标准光源下对舌象图片和面容图片的拍摄、可分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脉象仪的脉象数据采集、口述病情的视频拍摄以及电脑数据记录等。中医师将直接利用已信息化处理的四诊数据,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辨证施治,最后形成一份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供网络查询的“电子病历”。
人工智能技术将创造出“辨证施治设备”
大数据时代必将深刻影响中医诊疗过程,将出现以象信息为中心进行采样、分析和评价的“中医数字检查室”,将全面实现人工智能控制下的辨证施治。“人工智能中医”将中医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全面实现临床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互联、互通和互分析,从而创造出用于辨证施治的人工智能中医医疗设备。这对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诊疗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临床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如果信息采集缺乏标准,同一个信息采取了多样性的表述,无疑会导致诊断结论的混乱,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人工智能中医”可有效地促进中医望、闻、问、切等临床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精确化和量化,从信息采集的可靠性上保证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二是促进诊疗决策咨询的“适时化”。“人工智能中医”则可以在临床诊疗中提供适时动态的、经智能筛选的多种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解决方案、预计治愈率及其分析,而非逐一手动检索,使中医师进行诊疗决策时能够掌握到更多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相当于一次名老中医的集体大会诊。同时还可提醒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引发医疗事故。
三是促进中医思维训练的“高速化”。“人工智能中医”可以通过模仿名老中医的认知思维,为年轻中医师提供系统的、或有针对性的中医思维训练,也可以随时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调整和矫正。即使已具有中医思维甚至已具有相当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在其个人头脑中无论储存的信息量,还是运用信息的思维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仍然难以掌握和充分利用一切更有效的中医思维成果,这仍然需要“人工智能中医”来发挥诊疗辅助作用。整个过程不仅有助于迅速提高中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而且也能使“人工智能中医”不断学习提高,可谓一举多得。(毛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