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草刘敞(梅尧臣:宋诗开山祖师,仕途坎坷,惜乎身后亦名声不显)
欧阳修,猛虎,等人春草刘敞(梅尧臣:宋诗开山祖师,仕途坎坷,惜乎身后亦名声不显)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梅尧臣大半生都在地方游历,担任基层官吏,因而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
有关怀农民的,有关心国事的,还有不少山水风景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尧臣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常常自叹不如。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陆游一生作诗将近1万首,他自己说就是受梅尧臣影响,自称“学宛陵先生体”,他对梅尧臣的评价很高,说他“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是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人。
《宋史》也说:“ 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肆梅尧臣的诗,有时候会发现特别接地气。如下面这首
《田家四时》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用词质朴,读起来似乎也很平淡,但就好像“一条大河波浪阔”一样,非常的符合现实,恍然之间也许你就觉得是在写你家乡的风景。
也有反映现实,民间疾苦的,比如:
《汝坟贫女》 宋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首诗写于康定元年(1040年),梅尧臣任襄城县令时。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兵丁,襄城所在的汝河流域,又遇到夏雨成灾,河水暴涨。诗经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诗人就以之为题。
改诗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司马光在《论义勇六割子》写到:“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
三丁之内选一丁,再加上天灾,以至于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诗人作为小小县令,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通过诗篇,聊以遣怀,表达自己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这首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种绝望的呼喊,闻之令人落泪,生动、形象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和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虽然宽待文人,但是讥讽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著名的例子。梅尧臣在诗中如此激烈的抨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是十分难得和令人敬佩的。
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全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写一件事,层层推进,依次描述被逼租、遭水蝗灾、被征弓兵、遭鞭挞、卖牛买箭、米缸空空等,饱含血泪,令人惨不忍睹。可以说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诗篇,平分秋色,都焕发着现实主义的伟大光芒。
描写家国之事和战争的:
故原战
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
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
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
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
抒发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的:
猛虎行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鋩。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通过依次描写猛虎出穴的威风凛凛,猛虎吃人的凶残,然后点明猛虎不捉犬豕(猪),只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最后以猛虎的口吻自辩解,从而将权贵奸臣的凶狠霸道揭露无遗。
这首诗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抨击时政、主张改革,诉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而被贬黜。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尹洙、余靖等“四贤”也相继被迫害贬官,吕夷简在朝中于是专权而更有威势。梅尧臣便作此诗,以吃人的猛虎讽刺吕夷简等人。
(事见范仲淹(上):少年贫苦,中年愤青,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出于对好友的关心,后来梅尧臣还写《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
这一年,梅尧臣在建德(今安徽池州东至)县令任上,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如此讽刺,可以说依旧勇气非凡,铁骨铮铮。梅尧臣诗名满天下,却始终仕途不如意,大概和这一次次的讽刺不无关系。
伍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是宋诗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而梅尧臣大概是这方面的先驱。
如《寒草》:
寒草才变枯,陈根已含绿。始知天地仁,谁道风霜酷。
比如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作于康定元年(1040年),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山野荒寂,对于那些耽于安逸,留恋繁华的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乐于其中,心情愉悦。
这首诗大概就是典型的“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以及“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任何惊扰,可见山野之幽静,而行者看了“熊升树”、“鹿饮溪”,其心情愉悦可见于言外。
句末“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也历来为人称道,相比于“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隔水问樵夫”,梅尧臣这里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更妙的是,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鸣,便是作答。
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评价说,“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举出了四个例子:
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