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常州双桂坊(每个老常州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老地名:青果巷、双桂坊……)
常州,青果,在此常州双桂坊(每个老常州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老地名:青果巷、双桂坊……)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瀛里现设有文保区,位于西瀛里地区的西北,它的对面是延陵西路,西面是早科坊,东面是杨柳巷。西瀛里文保区原是常州望族庄氏的聚居地,以传胪第为中心,传胪第是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明朝庄应会于崇祯元年殿试获二甲第一名,即传胪,遂改原惟祺堂为传胪第,庄应会曾任清刑部侍郎,传胪第是市级文保单位。
东下塘东下塘是一条从弋桥到琢初桥,与青果巷隔市河相望的小街。沿河岸有三将军弄、乌衣浜、淘沙巷等,淘沙巷与和平路相接,三将军弄、乌衣浜连接吊桥路。三将军弄据说在宋元时期就有了,清代《常州赋》里有“问将军之巷,前烈难追”之句,里面的“将军之巷”,说的就是这里。中间有中新桥、乌衣桥,河南岸设有“官摆渡”,通青果巷。
东下塘与对岸的青果巷一样,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其东有东山亭、刘宗祠、李公祠、三将军弄、赵家弄等,瞿秋白少年时也曾居住乌衣桥畔;其西有荆溪馆、琅琊庙、杨氏戏楼、怡园等遗迹。
乌衣浜乌衣浜即旧时常州(南)邗沟,又称乌衣河,原是一条小河浜,解放初期拆除常州老城墙,城墙部分废土及乱砖填进了乌衣河中,填浜成巷。巷口有乌衣桥,又名臧桥,解放初期曾经废弃,2011年遗址复原了这座单孔石拱桥。乌衣桥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为单孔石拱,呈东西向,至今已有1361年的历史。
以“乌衣”为名,可能与这里多燕子有关,古人将紫燕喻为乌衣;也可能与历史上此地多名士有关,《祥符经》云:大夫臧蒿居此,故名。臧蒿是高官,那么与他往来的也多是官员,古代做官的多穿黑衣,所以慢慢地进南邗沟就叫乌衣浜了。
现在的乌衣浜东侧是荆溪福院,西侧是荆溪人家,将其夹成南北通道,煞是气派。
吊桥路吊桥路原名吊桥巷,老常州一直喊这里叫吊桥巷,直到现在还有人这么叫,以区别在文亨桥畔的“吊桥路”(已改称西直街)。从和平路到广化街,沥青路面,全长1160米,宽16米左右。
这条路由原来的新城壕填没而成。新城壕很窄,还没有南市河宽,比起京杭大运河的宽度来,简直可以叫作沟,仿佛一步就能跨越城内外。吊桥巷地名的由来,即是从广化门的吊桥而来。新城壕在上世纪50年代时填没,1959年吊桥巷正式建成。现在,早已不见德安门,不见南直街(被和平路取代了),不见当年的官摆渡,也不见城墙,那些都成历史记忆。
在晋陵路建成以后,吊桥巷的交通流量陡然上升,从此,吊桥路的相对宁静感消失了。吊桥路的西头即是东头村。东头村严格来说已在城外,吊桥路南,都是城外。现在早就看不出这里是城外的痕迹。
桃园路市区城东的桃园新村是80年代新建的居民区,位于太平桥南桃园村旁。桃园村原为菜农区,解放前城东居民吃菜,大半由此供应。
明清时,这里是著名的园林风景区,园内桃树成林,绵延数里,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缤纷满目,煞是好看,引来游人如织,流连忘返,人称“延陵桃源”,故“桃园”又名“桃源”。
古村古村位于城南厢与双桂坊、青果巷相接处,又名十八家村。南宋末年,元兵不断南侵,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犯常州,伯颜调动数十万大军日夜强攻常州,常州军民整整坚守了两月之久。宋末有诗这样描绘:“荆溪水醒泊船早,落日无人行古道。骷髅有眼不识春,东风吹出青青草……当时压境兵百万,不脱靴尖堪蹴倒。短兵相接逾四旬,毒手尊拳日攻讨。”可见常州城内曾有的惨烈,连伯颜也给常州“纸城铁人”之称。抗元失败,全城遭烧杀抢掠,“江东之州,常州为大”的城邑,最后仅十八户幸免于难,聚居一处,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常州劫后最古老之村舍。
古村留下的不仅是那段历史,这里有明代园林、清代宅院,还有民初的洋楼等。现在的古村,部分居民已经迁出,这里将纳入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修缮,
马元巷常州城内有条马元巷,这条巷子弯弯曲曲,分成大马元巷、中马元巷、小马元巷和后马元巷。南宋末年,元兵犯常州,常州军民因弹尽粮绝,城被攻破。当时元兵在城内大井头附近驻扎大本营。由于各种各样的马匹很多,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在大本营以南、青果巷附近建立了很大的马场,按马匹的大、中、小分类圈养。
起初只有大马场、中马场、小马场,后来又增添了部队,便添设了后马场。当时人们称之为元大马场、元中马场、元小马场、元后马场。元朝以后,这里变成了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开始叫“元马巷”,但是常州人对元军恨之入骨,元人虽善骑马,但他们做的事情连马也不如,应该把“元”字放在“马”字后面,把“元马巷”改叫成“马元巷”。这样便成了大马元巷、中马元巷、小马元巷和后马元巷,一直沿用到现在。
大马元巷现有盛宣怀故居,1992年市政府发文公布大马元巷盛宅为盛宣怀故居。大马元巷盛宣怀故居门口的那块1987年的文保单位石碑却是鲜鱼巷盛宣怀故居被拆后搬过去的。大马元巷盛宅,由盛宣怀父盛康与堂兄宇怀合资建造,但盛宣怀也居住多年,是仅存下来的盛宣怀故居。
青果巷青果巷是常州最有名的古老街巷之一。
青果巷隐伏闹市喧街身畔,尤其晋陵路至和平南路段,依然披裹往昔风尘,青砖小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翰墨芬芳,书卷气浓,院套院,宅连宅。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迷陷八卦阵,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进深约20多米,夜夜枕河而眠。城河极幽,仅宽10多米,稀有桨楫橹稿打扰。不管春流秋水,总是悠悠地行,静静地淌。居民推窗见波,绿树婆娑相映,颇蕴诗情画意。
天井巷天井巷位于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南通青果巷,北达古村,因巷内有元代古井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巷内有六百多余年前,元代邑人赵云卿凿成的古井,由于赵氏精于地理,又知水源,故其选址于此,能长年不涸。此后多年虽有大旱水枯,而此井天天涓涓,因有“天井”美名沿用至今。
天井巷是名副其实的巷子,全是民居,没有店铺,不像青果巷,虽然称巷,其实更像街,店铺林立,人来车往。此巷的另一个特点是巷中有巷,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深巷,在繁华市区,行走于天井巷,只觉幽静古朴。
雪洞巷雪洞巷位于青果巷与西庙沟之间,离天井巷近在咫尺。该处原有唐荆川的旧园,清代文豪钱维乔购得其半,故称“半园”。传说园内石池缭绕,亭廊舫轩,特别是冬季的假山,月洞积雪,因名为雪洞,巷由此得名。
雪洞巷口的西侧墙角处有一个石碑,刻“敬修堂界”四字。雪洞巷12号是清代贵阳知府恽鸿仪的故居,房屋108间,占地11亩,是一组完整精美的清代建筑群。
正素巷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路,全长415米。宋代《隐逸传》记载,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寓居此处的张举中进士后,不愿去朝廷做官,闭门谢客,醉心读书,奉养亲人,造福一方。家有藏书数万卷,一一阅读,亲手校核,颇多论著,为当时文翰楷模。大臣们(包括苏东坡在内)屡次推荐于朝廷,宋神宗、宋哲宗两代皇帝先后授以州学教授、秘书郎等职务,均坚辞不出,致力治学。年益高,德益劭,望益重。至宋徽宗时赐号正素处士,常州太守为其建正素坊,巷名由此而来。
上一篇:一减一不是零(王蒙对话舒晋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