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禄山怎么死的(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安史之乱,叛军,安禄山安禄山怎么死的(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将李光弼也大发神威,他自太原东进攻打常山,并克之;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李光弼一同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平定藁城;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再度胜利。总之在郭子仪的努力下,唐军在中原的外围救火,如果这样下去,安史之乱也不会乱8年。
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艰难历程。
郭子仪在山西、河北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叛军。他在河北的行唐、沙河等地又接连打败史思明叛军,大大震动安禄山,于是安禄山只得派兵支援史思明。但郭子仪在李光弼等将领的协助下继续高奏凯歌,他们在嘉山大破敌军,斩敌4万人,逼迫史思明逃往博陵。河北各地在郭子仪大军的激励下,纷纷起来抵抗叛军,黄河以北形势一片大好。郭子仪遂决定一鼓作气,北征范阳,直捣安禄山老巢。如果按这种打法,平定安史之乱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此时,局势发生了变化。
就在郭子仪在黄河以北屡奏凯歌之时,中原战事陷入泥坑。前线传来消息,哥舒翰兵败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紧接着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弃城而逃,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朝廷政权重新洗牌。唐肃宗李亨下诏令军队班师。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队五万赶赴朔方,直捣黄龙的计划化为泡影。
不过唐肃宗李亨相比他爹李隆基还是清醒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他的支持下仍有不少出彩的发挥,比如平定河曲之战,斩获颇丰。
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唐朝平叛前景一片光明。因为叛军一旦群龙无首,会陷入混乱。事实上,之后的安史叛军确实是一片大乱,他们也是各自为战,互相打杀,如果朝廷抓好机会,也会迅速结束战乱。
就在安禄山被杀不久,爆发了有名的睢阳之战,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同叛军顽强地战斗了10个月之久,成功地牵制了叛军的10多万兵力,使郭子仪得以从容地收复长安。之后,唐军剑指洛阳。杀死安禄山在洛阳称帝的安庆绪一看不妙,被迫放弃洛阳,逃往邺城。郭子仪又乘机收复洛阳。至此叛军吞并天下的企图基本破灭。
之后就是声势浩大的邺城大战,唐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朝廷又发昏招,使此战失败,导致叛乱继续发酵。本来邺城大战,如果让郭子仪全权指挥的话,有可能一举拿下叛军,结束安史之乱。此战唐朝动用了20万大军,号称60万,大有一举歼灭叛军之势。可此战朝廷简直是太犯昏了。
首先,出战时间不够及时,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出兵,原因是肃宗忙于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把军中大事耽误了。这还不算,此战唐军派了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共同出击,可谓气势空前,但却不设元帅,郭子仪是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统战。元帅前加一副字,基本没事了,结果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这还不说,唐军不设元帅也就罢了,让副元帅顶上去也行,但朝廷却派了一个不懂用兵打仗的宦官鱼朝恩来当监军,让他来管副元帅和各个节度使。这简直自毁长城。原因是朝廷对各节度使的猜忌心理,恐怕他们权力太大再度反唐。
事实上,当时叛军两大首领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有很大矛盾,唐军若能同仇敌忾完全可以击败他们。结果让鱼朝恩这个白痴把事情给搞砸了。
先是唐朝各路大军围攻邺城,安庆绪死守,并派人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率13万大军来救,但他由于跟小安有矛盾,所以并不太想急于救援安庆绪,而是小战一下,夺取魏州后采取观望态度。这时是唐军的大好时机。759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进逼魏州,对史思明军来个各个击破。如果这样,先干掉史思明,则安庆绪不战自败。但宦官鱼朝恩却拒不采用李光弼建议。结果唐军围邺城四月不下,大敌当前,史思明为了大局,放下跟安庆绪之间的恩仇,开始出兵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赢得先机。
759年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众的唐军在李光弼等各节度使的统领下,在安阳河之北的相州,同史思明亲领的5万精兵大战,双方均伤亡甚重,不分胜负。关键时刻,郭子仪率军而来,唐军的胜利砝码顿时加重。但此时,历史跟唐军开了个玩笑。郭子仪军刚到达,未及列阵,便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各路军马尽皆惊慌失措,纷纷退军。结果唐军一退便不可收拾,自相践踏,死伤惨重。郭子仪只得退保洛阳,其余各节度使也退兵本镇。至此,最好的一次解决叛军的机会被浪费掉了。此战以唐军的大溃而告终,并且此战还有一个重大损失是,在收复长安和洛阳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李嗣业的阵亡。
相州之战后,一直妒忌郭子仪的鱼朝恩,趁机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结果唐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并剥夺了他的兵权。当然此后郭子仪又重新获得了兵权,但此一时彼一时也,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平叛将会继续拖延下去。后来唐肃宗驾崩,年轻有为的唐代宗继位,郭子仪又有了出彩的发挥。不过又有宦官程元振等出来搞事情,郭子仪曾再次被夺去兵权。
最后还是叛军大起内讧,曾经杀死老爹安禄山的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而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一盘散沙的情况下,郭子仪才抓住机会同仆固怀恩等名将把安史叛军最终解决掉。
所以就整个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来看,尽管安禄山死了,叛军的势力还很强大;不过群龙无首,唐朝完全可以抓住机会速战速决;但是由于朝廷的屡出昏招,尤其是邺城大战的惨败,造成平叛过程的一再延长。所以并不是郭子仪水平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行了,引起朝廷的猜忌,没有完全放权,而是让不懂用兵的宦官瞎指挥,才导致唐军在战场上的失利,错过平叛的大好时机,使安史之乱无限期延长。安史之乱最终尽管被平了,也使唐朝元气大伤,从此严重地走向了下坡路。(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