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禄山怎么死的(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安史之乱,叛军,安禄山安禄山怎么死的(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历史的女人——第758期)
一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就会想到两个人物。即便你把教科书上讲的安史之乱全忘完,你也不会忘记这两个人。一个当然是安禄山,这个挑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还有一个就是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一个是点火者,一个是灭火着。他们两人本应该做为对手,长期并存下去的,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放火的安禄山早早就死了,在长达8年之久的这场战乱中,安禄山其实只存在了1年多一点,也就是13个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禄山死后,为何安史之乱又过了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难道是担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仪水平不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狡猾而强大的安禄山
先说安禄山。这人很可怕。既然安史之乱是安禄山挑起的,说明这人有足够强的实力。的确,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放火者,他确实有夺取唐朝江山的实力。安禄山几乎具有一个枭雄所有的特征。首先是这人聪明的很,史载他通晓6种语言,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秒杀古今历史上许多智囊人物;他还做过一种叫牙郎的职业,相当于经纪人的角色,这种职业特能锻炼人,因为他要为做买卖的双方协议物价什么的,一桩生意能不能做成,经纪人的作用非常大。他要促成一笔买卖,就必须要精确算计,衡量各方面的得失,所以安禄山是非常懂得交易的。事实上,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交易。不,这句话是葛朗台说的,安禄山更牛,他认为天下就是一场交易。
安禄山为了成就这笔巨大的交易,为了得到唐朝的江山,是经过长期的周翔的谋划的。此人老奸巨猾,伪装成一副忠厚的样子,取得唐朝朝廷和唐玄宗的信任,然后翻脸不认人,背后捅刀。他究竟有多会伪装,举个例子。本来杨国忠是唐玄宗跟前的红人,安禄山的伪装能让唐玄宗不信杨国忠,而信任他。杨国忠这人虽奸,但他也不是个白痴,他很早就看出安禄山有反心。所以他就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疑惑之下,想试探一下安禄山,就把他召进京城。但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时却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竟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嫉妒我,想害我。”会六种语言的老安竟然说他不识汉字!这人可真是装到家了。
安禄山通过伪装和奉承得到皇帝的信任,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他期初在范阳郡城北曾筑起一座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的,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的,打算以后起兵造反用的。做为一个枭雄,安禄山把聪明、机智、狡猾、狠毒、武力等各种手段都玩到了极致。所以说他绝对是安史之乱中第一厉害的人物,没有他,就不存在安史之乱这个名词。但问题是,安史之乱刚开始一年,他就被儿子杀死了,那么为何这场战乱又持续了6年多?是平叛的军队不行吗?大名鼎鼎的郭子仪,难道他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而是水平不够高?接下来看看这个问题。
二、一关失三将,唐朝的平叛失去先机
一盘棋的输赢往往决定于它的开局,如果开局开得好,就可能一帆风顺;否则,就可能陷入被动。当时朝廷平叛安史之乱就陷入了开局的巨大失误之中,就是一关失三将。什么意思?这个关指的是潼关。潼关做为关中的门户,其位置非常重要。当初汉朝的刘邦以长安为都城,是经过慎重考虑过的,最重要在于长安易守难攻,而潼关正是为长安的防守而存在。所以后来的朝代多以长安为都城,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小朝代都看中了这一点,隋唐也就理所当然把长安当做国都了。
安禄山起兵之初,首先对准的是东都洛阳,不仅是因为洛阳离安禄山的地盘近,还因为它好进攻,没有长安那么多的屏障和防御体系。所以他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洛阳。然后剑指长安。而这时,唐朝朝廷需要做的仅仅是守住潼关就可以了。事实上,朝廷第一轮派出的平叛将领们都是这样想的。比如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由于仓促应战,带了临时凑的一群乌合之众来抵挡安禄山的精锐,结果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被迫退守潼关。在当时的情况下,据守潼关这一招绝对是高招。但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毁长城。
最滑稽的就在这里。潼关本来是唐朝的一个稳固的屏障,就像一个守护神一样的存在,唐朝不但没有利用好这个守护神,反而因为潼关而斩掉了两个战功赫赫、非常有战斗经验的名将。这还没完。斩了两个还不够,还有第三个。第三个更有名,就是哥舒翰。哥舒翰曾经是战神级别的人物,是那种善于打硬仗,在战场上不要命的主。他曾经屡次在对吐蕃人的战斗中立下奇功,比如公元749年的石堡城一战,他率军硬是拿下了唐朝多年来一直没有收复的石堡城,震慑吐蕃许多年。也让大诗人李白极为叹服,称他比古代的战神白起和卫青还厉害。哥舒翰的勇猛是连安禄山都忌惮的。所以唐玄宗才派哥舒翰去抵御安禄山。
但当时哥舒翰因为长期纵情声色落了一身病,卧床不起了,按理说不能出征。可唐玄宗着急,在杨国忠的鼓动下硬是让他带病出征。这也行,主帅也不一定非要冲锋陷阵,只要指挥得当就可以了。事实上哥舒翰的指挥谋划还是不错的,他跟高仙芝、封常清一样选择了坚守。安禄山照样没辙。可此时唐玄宗再次做出了一个弱智的选择,他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命哥舒翰主动进攻安禄山。这样哥舒翰无奈之下,大哭了一场,放弃了潼关的优势,到灵宝跟安禄山力拼,结果中埋伏而全军覆没。哥舒翰狼狈逃回潼关,被部下绑到安禄山跟前请降。结果被安禄山囚禁,随后被叛军杀掉。
这样唐朝因一个潼关而失去三大名将和数十万大军,在平定安史之乱开局就陷入巨大的被动之中。那么当时其他地方如何应对安史之乱?当时的郭子仪在干吗?
三: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初期的战绩
毋庸置疑,郭子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将,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的将军。他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被朝廷录用,一直是很受朝廷信任和器重的将才和帅才。
在安史之乱刚爆发,郭子仪就开始了平叛之路,755年十一月,郭子仪因丧母在家里守孝,朝廷将之“夺情”启用,也是强行派他出兵抵御叛军的。只不过他没有参与洛阳以及长安附近的战斗,而是被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跟叛军作战。就是说刚开始,郭子仪的战事并不在唐朝核心区。因为当时安禄山造反已经蓄谋已久,他一发兵就是全方位的,并非一点爆破;除他外,还有史思明等,几乎同时向唐朝开火,气势汹汹,史无前例。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等是在关中、中原核心地区,郭子仪等则是在外围,唐朝也是在全面反攻。
郭子仪不愧一代名将,因为他远离朝廷,相对有较强的自由度,指挥战斗也就比较从容,不像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一再受朝廷掣肘。他很快就收到奇效,先是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等,似乎前程一片大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