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爱斗仕(旺苍县九龙镇200年杨氏宗祠,用血脉共写朴素的家国情怀)
杨氏,宗祠,祠堂爱斗仕(旺苍县九龙镇200年杨氏宗祠,用血脉共写朴素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蒲守国、刘志平/文图
九龙场,位于四川旺苍县东南部,是对今九龙镇政府驻地的历史沿用称呼。从九龙场向南,穿过一道道梯田缠绕、竹木葱茏的褐色深丘,经过四五公里行程,来到一个被称作夜静山的地方。山脚下,赫然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穿斗木建筑——修建于清乾隆时期的九龙塬杨氏宗祠。
踩着瓦砾,穿过百年古桂的浓荫,瞻仰雕梁画栋的祭堂,拜谒雄姿英发的碑林,翻看蜡黄的古籍,打开尘封的历史……一个家族苦难而辉煌的历程,吸引着我们,溯向深邃的历史长河。
家乘浩荡,源远流长
元顺帝至正初年,华夏大地“饥荒频仍、瘟疫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大量死亡”。
在这多事之秋,酷爱汉文化的元顺帝,在他执政的中后期,却很难得地恢复了科举制度。朝廷还表示,不受民族限制,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一律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公平选拔。
麻城县孝感乡有一个叫杨惠鉴的汉族学子,通过层层筛选,赢得机会进京赶考,最终考中进士。取得功名后,又是几番周折,杨惠鉴被举荐到广元府谋缺。
杨惠鉴携妻王氏来广元府履职,被委任为苍溪县知县。嘉庆二十三年的《杨氏家谱序》中记载:“惠鉴公(王氏),元顺帝时进士,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来宦,苍溪知县。年老退居落业南邑九龙场夜静山大塬。”
至正十一年(1351),湖北农民明玉珍在随州起事。至正二十一年(1361)三月初一,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在四川,短短10多年,元、夏、明政权实现了快速更替。乱世中,杨知县一家人及治下民众,难免会经历无尽的惊扰和苦难、抗争与坚守。
世远年陈,这一段杨氏家族的史实已被九龙塬的森森墓碑掩埋。值得欣慰的是:《杨氏家谱序》记载,这一支“(杨门)人兴族旺,八方迁徙。后裔分布在南(江)、旺(苍)、苍(溪)、巴(中)。”“惠鉴生三子:长子彦成(明成祖敕封力士镇殿将军),次子彦才,三子彦礼(迁崇庆州白碾街)。一清(彦成子)公:明武宗敕封谏议大夫怀远将军后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襄。”
《杨氏家谱》中记载,明朝,驻守广元的杨锦,祖居凤阳府全椒县白茅村,老令公杨(继)业裔孙,生于元末,少年有大志,武艺超群,参军入伍,效忠明太祖。杨锦因随汤和伐蜀有功,受太祖嘉奖。洪武五年平巴县、茂州叛乱,以有功,加升重庆卫。
洪武三十年,杨锦奉旨守广元,平沔县田九虎判乱,定居川北,因以为家。事平后,升利州指挥使。之后不久,朝庭有旨设立四川利州卫,杨锦兼领秦、蜀各卫,挂将军印,以功封武德将军。
杨锦有5个儿子:长子雄、次子杰、三子洪、四子俊、五子伦,均迁家于广元。杨雄袭授利州卫指挥使。次子杨杰于宣德二年,奉旨屯守旺苍通坪(今旺苍县普济镇)。杨锦其他三子也皆以战绩授军功,当时以为荣。
杨雄长子杨懋,官都指挥使,在宣德二年、三年以招抚松潘及平定屹塔、叠溪等十旗,招降渴渴卓20余寨,擒多儿太劳。
杨懋长子杨龄,为都指挥使,在天顺五年与当时的松潘总兵许贵平番及征山都掌。杨龄长子杨恺,为都指挥使。成化四年前后,以平黑虎寨,破侵扰松潘盗贼,功居当时首位。
杨恺长子杨仁,官四川都司利州卫指挥使。正德末年袭授父职,后守旺苍百丈关,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蓝廷瑞等所杀。
杨仁长子杨云凤,官利州卫指挥使。嘉靖初年袭父职,万历十四年在陕西、四川边界平盗,所向克捷。
杨云凤子杨大烈,为利州卫指挥使,屯政掌印,后袭父职。大明崇祯七年守广元,以善战闻名于世,后卒于阵。
自洪武年间杨锦入广元始,至最后一任将军杨大烈,杨门共计8代利州卫指挥使。明代统治的200多年历史里,杨锦及其后裔子孙,在明代世袭军职,祖上又是几世名将元戎,故广元地区习惯称之为“军家杨”。而今,杨锦后裔集居于广元至普济的广巴沿线。
后来,还是在明朝时期,又有一支落业在南江的杨氏族人,他们也是北宋名将杨继业老令公的子孙。杨继业生七子,其中四子名杨延洪(也曾称作延朗、延环、延光、延运、延辉等),配林氏素梅、肖氏,生子二:甫、申。
杨申的子孙杨洪(王氏),居长安京兆里八里庄停献池,自明正德(1506-1521年)间游宦四川龙安(今松潘、平武一带),任满落籍巴州南江,殁葬巴中流杯池。生子禄,禄娶齐、蔡,齐葬龙安;禄与蔡同葬南江县太子洞(亦称菖蒲洞)(《南江县志》)。
“自明落业南江,迄今已十余代”,“一支遇春,在本邑老城东门沟……一支向春、时春、先春。宗祠在长赤乡、九龙场。其后裔居住夜静山、天马山、雪山寺、罗家坝、应灵山、龙耳山、建家坪、方山岸、石门寺、范家沟、青山壁……”
广元“军家杨”与九龙塬杨氏同出一脉,都是杨老令公裔孙,将门之后。
那么,这“军家杨”与杨惠鉴一支,到底有关联吗?我们从清咸丰二年杨文达所编《杨氏家谱·杨氏源流序》中得知:他们都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
杨震,字伯起,祖籍弘农华阴人,人称“关西夫子杨伯起”,是东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太尉,他廉洁清正的作风一直被后世所传诵。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四知名言:“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不知?”
杨震在朝为官十余载,忠于君,爱于民,为百姓所爱戴,为朝野官员所钦佩。杨震一生自觉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他清白做人的风范和品行,在无形中汇聚成感染杨氏子孙的精神力量,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遵从的典范。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生活简朴、清白正直。杨震的子孙们深受杨震家风影响,个个博学而清白,特别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乱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所以,九龙塬杨氏后人才敢说“无非清白流派、诗礼传家”(清咸丰二年杨文达所编《杨氏家谱·杨氏源流序》)。“(杨门)武将忠勇传家、文官清白家风”(《烬余录》)。
九龙塬杨氏一族的郡望被称作弘农郡,堂号为“清白”。
光前裕后,共襄盛举
据清咸丰二年《杨氏家谱》及碑记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氏族人中,有乡贤发起倡议,修建九龙塬杨氏宗祠,合族响应。各房各户献资出劳、备炊捐物,共襄盛举。
由于九龙场独特的地理位置,此举仍不免受到贼匪侵扰。施工断断续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用了4年时间,宗祠才告竣。
宗祠落成,贡生杨宗元,增庠杨蔚然等,“以白绫载书十则、教论诸条”,放置祠堂,也遭到了贼匪的破坏。
在一代代族人的捍卫下,宗祠保存至今都较为完整。
这是一座两进的祠堂,采用了川北民居的建筑风格:穿斗木结构、人字水青瓦屋面;三步通石梯上,是祠堂最庄严的祭堂;两边是呈对应的厢房;中间是“四水到堂”的天井,天井地面是由厚薄均匀的规则条石铺成;天井中,靠祭堂右侧,有一棵当年栽下的银桂树;天井的出口是一栋漆黑的双扇木大门、大门顶部是一座楼台,俗称万年台。
上一篇:浙江缙云(浙江缙云举行2022年第一批重大项目签约仪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