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郑集(郑集镇)
集镇,我的,的是郑集(郑集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今天路过郑集镇,忽然想仔细转转。多少年没有在这里仔细转过了,郑集镇我已经不熟悉。
午饭还是那家地锅鸡。去年吃了两次,味道还不错。今天再吃,还是原来的味道,锅上贴的那圈面饼也没变,还是那么有嚼劲。只是鱼变成了死鱼,从冰箱里拿出来,不再是以前的活鱼现杀,估计是为了降低成本吧。我心里有些埋怨老板,为什么不在门口的鱼池里放几条活鱼演演戏,作出来给我吃的是活鱼的样子,让我的心情更加好呢?毕竟,人活的也就是一种感觉啊。
今天的天色出奇的亮,湛蓝的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很像多年前我小的时候。马路两侧店面的门头换得太快,从饭店出来我竟一时分不清路了,直至看到一个钢网架结构的大门。我知道这是八一厂的大门。
八一厂应该是军工企业,否则不会叫“八一”。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郑集镇有八一厂,有纱厂,还有我从小长在那里长大的工具厂。八一厂和纱厂都是高高在上的“国营企业”,而我们工具厂是“集体企业”。这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说法,现在几个“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已经改制为民营,股东为高层管理者或“工会委员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好像也没有截然的区别,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时代也有政府的调控,不过是自由在整体与个人之间的不同分配而已。能分配的自由并不多。人的自由其实是很有限的,自由之外还有很多铁的的规则,比如日月星辰每天运转所遵循的规则。日月星辰,又哪有什么自由?所以相比之下,人是很幸福的。
八一厂在“商业街”的东头,工具厂在“商业街”的西头。以前郑集镇最热闹的地方是“十字街口”。“十字街口”是“商业街”与连接郑集实验小学与郑集中学的那条街的交叉口。现在郑集镇,似乎已经泛中心化,这两条十字交叉的街的两侧都店铺林立,好像两条街全都成了中心。
“十字街口”的卖烧饼、热粥和肉盒子的摊位,早已没有了;郑集电影院,早已没有了;供销社、食品站,也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连一栋的楼房,以及楼房一层热闹的商铺。
郑集实验小学是我的母校,已经建得很气派。只是校门前已没有了我小时候的那些卖零食的自行车,没有人再吆喝“搅糖,搅糖,一搅一大锅”,也没有人再吆喝“冰糕,三分五分的”……
郑集文化站还在,改了名字叫“郑集文化体育站”,还包含了一个两层楼的“郑集图书馆”。当年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几十平米的图书室。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邻家的“小泉哥”经常在暑假带我去文化站看书,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长篇小说的“大部书”。一下子就入了迷,半天时间转眼就过去,炎热的夏天也丝毫不再炎热。只可惜“小泉哥”后来因父母调动工作搬家走了,我难过了好多天。“小泉哥”比我大好几岁,大名叫曹开兰,学习成绩非常好。前几天我在百度上搜了他的名字,竟然搜到了,如果没搞错的话,他应该是在铜山区的一所中学教书。
工具厂的大门还在,但厂子已经拆除,搞起了房地产。工具厂早已顺应时势,改名叫华泰工具有限公司,在镇里稍偏的工业集中区新建了钢结构厂房。工具厂厂区对面的生活区,我曾经生活的地方,也改名字叫华泰小区。原来的一排排平房,早已变成了一栋栋住宅楼。机器轰鸣的工具厂里,我小时候经常去的一车间、二车间,厂里的电视室、理发室、澡堂、变电站,还有我那些经常在厂里捉迷藏的小伙伴……这一切都成了记忆。
该转的都转了,最后一站是郑集中学。郑集中学本来是完中,后来却改成了高中,所以我在那里读了六年,三年初中加三年高中,而轮到我妹妹,却只读了三年高中。学校的管理比以前正规了,再加上疫情管控,只能在门前拍拍照。校园里是看起来很新的教学楼、宿舍楼、五环标志的体育馆,辅以绿树、青草和花丛。操场被教学楼挡住了,没看到,不知还是不是当年我们全校同学聚集在一起做广播体操的那个操场。
毕业已整整三十年,物已非人亦非。
大门已进不去,这里已不再是我的郑集中学。但记忆没有灭失,越模糊就越清晰。无论有多少变化,都依然有我的郑集中学。
科学技术在提高,以前写在教学楼正面的校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条形LED显示屏上依次出现的文字,很长的一大段。恰好我看到的,是大门左侧毓秀楼的显示屏上正出现的几个字:“心中有梦,眼中有光。不惧未来,不念过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