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i5 3230(Intel移动端酷睿系列处理器主流型号发展简介及预测)
系列,性能,功耗i5 3230(Intel移动端酷睿系列处理器主流型号发展简介及预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前言
之前有人评论说“为什么2017年还在测4代的”,笔者这边澄清一下,原因主要是之后Intel封杀了本人的账号,并表示不再提供第5代、6代、7代的标压CPU ES版本进行测试,我也没办法。
上文那句原因是我瞎编的。玩笑归玩笑,实际情况是因为Intel没给我们多少选择,同代没有什么规格相近的型号可以对比,另外我作为个人也不可能自费去购置这么多设备。本来是打算把之前的大坑“Windows优化:简明不完全指南”给慢慢填完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很好写。正值AMD归来,不久将来移动端上AMD也不再用“真·四核/六核”卖点来让人心疼和嘲笑了,所以还是接着上篇最后所说的:
“对于比较奇怪特殊的CPU型号(多为移动端)……这个就留在下一篇里了(如果有的话XD)”
为了凑字数和显得更有些意义,来说说Intel移动端酷睿系列(主要是4代之后)的发展路线和个人看法,遥望8代。这篇而言,内容更加主观,请各位理智思考,并理解。还是那句话,个人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指出我考虑的不足之处。前文下面3个热评都是段子,有时间复制粘贴的闲人还是蛮多的嘛。全文约5500字,正文仅一图,放心收藏浏览。
内容简介
(@秋刀鱼半藏 制作)
本文主要从移动端酷睿系列的3代开始说起,因为从这代开始笔者比较熟悉、能够说一说,1代、2代移动端实在是不了解,也没有机会做测试。基本上每代内容分两小节,一节写型号和规格变化,一节写点个人看法,每代就取i5来讲一讲,其余带过。
简写说明
需要说明一下,TDP意为热设计功耗,用以设计散热模块。理论上CPU不会超过该值,但是实际使用中(特别是睿频时),CPU和TDP数值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设置原因(睿频激进与否),可能有的型号会很容易达到TDP(即所说的撞功耗墙),有的则一直比较富余。Intel现在也不是很严谨,本文简单大致将CPU的功耗和TDP挂钩,以TDP来反推CPU可能的功耗范围,比如TDP为15W的笔记本CPU满载时的功耗,比TDP为37W的笔记本CPU满载时的低。另外,Intel于各代也会更新指令集及外围设计、FIVR进进出出、Tubro Boost技术升级等情况,这块不是很了解,本文忽略,烦请家友补充。
另外,为了表述方便,文中提到的C、T各代表“物理核心/核”和“逻辑核心/线程”,如2C4T即指“双核四线程”。
对于Y系列、U系列、M系列、H系列,大家都是用“超低压、低压、标压(可更换)、不可更换标压”来命名、但是尤其是前两者,容易引起误会,更恰当的说法是“超低功耗、低功耗”。然而原分类也有一定道理,约定俗成,也就这样继续描述了。
发展简介
移动酷睿1代(32nm,代号Arrandale)
"Tick"。开启了酷睿 i系列产品线。酷睿 i系列主要为主流多媒体性能级别的CPU,经久不衰,早已成为一个标杆般的存在。
这一代并不是很了解,开山始祖,酷睿架构性能提升明显。笔者之前搜准系统时了解到,搭载i7-720XM的Alienware M15x显卡目前能上到970M,真的是佩服玩家们不服输的心。
移动酷睿2代(32nm,代号Sandy Bridge)
"Tock"。较之上一代,性能提升明显。
这一代的标压i5、i7作为常青树,同时这一代开始笔记本开始面向各类用户,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务用户和移动端重度游戏用户。
移动酷睿3代(22nm,代号Ivy Bridge)
"Tick"。比较主流和有名的型号有i3-3120M、i5-3230M、i7-3620QM为首等QM系列。i3和i5为2C4T设计,i7为4C8T设计,较之桌面端各下降了一个规格。
也是从这代开始,移动端的命名开始变得有规律可循,并且延续至第4代(看起来也不是很长嘛),型号也多了起来。Y系列,TDP为11.5W;U系列,TDP为15W,M系列,TDP为37W,H系列,TDP为45W。我记得是从这一代开始,Intel推出超极本的概念:超薄机身、触控屏,长续航、固态硬盘等等。虽然型号很多,但是除了i7,厂商一般都只会推出配了各产品线最入门的型号的笔记本,比如耳熟能详的CPU型号i5-3317U。2代的部分主板能够用上3代CPU,因此有一段时间2代主板上3代i5、i7是一个不错的升级选择,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移动端酷睿i能够自由更换跨代CPU的情况,可以说这时是平民“折腾”移动端的黄金时期。
移动酷睿4代(22nm,代号Haswell)
"Tock"。产品线和3代类似,性能继续挤牙膏。i5-4200U和i5-3317U相比,性能差别不大,i7依旧有双核型号混在里面。出现了i5-4258U等以8结尾的28W低压处理器。4258U频率2.4 GHz起步,睿频可至2.9 GHz,而本代最强的低压CPU i5-4308U,则是2.8 GHz-3.3 GHz,本代最强标压CPU i5-4340M则是2.9 GHz -3.6 GHz。网上一搜,i5-4308U用于MacBook Pro。入门低压i5-4200U,2C4T,1.6 GHz -2.3 GHz。
笔者当时入手的即是i5-4200U,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款型号。3代、4代型号繁多、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当时谁能料到10nm会跳票这么久,而14nm的连”Tock”了3回,多年的“Tick-Tock”策略也改为了“制程-架构-优化”(PAO)策略?
移动酷睿5代(14nm,代号Broadwell)
Intel日常选择移动端首发,但是之后桌面端的大头音讯全无,出了几款就没消息了。值得一提、也是可能可以用来比较的,就是i5-5350U和i5-5350H了。5350U参数为1.8 GHz -2.9 GHz,2C4T,15W;5350H的参数为2C4T,3.1 GHz -3.5 GHz,47W。相比5350U的核显HD6000,5350H显卡为HD5500。作为4200U的继任者i5-5200U,2C4T,2.2 GHz -2.7 GHz。
从这代开始,一方面是主流性能级、可更换的M系列被砍,仅保留相近性能、不可更换的H系列。可以推测Intel开始收紧移动端本来就不多的CPU更换选择,以规避由于性能提升不足导致的销售疲软(同代i3换i5、i5换i7),一方面是减少产品线,在移动端专注于两方面(说好听点是专注,过分点就是极端了):功耗和性能。前者,出现了Core M系列(TDP为4.5W),后者,是由MQ、QM转变而来HQ系列(物理四核、不可更换)。这些变化,我相信是Intel经过了深思熟虑,调查、细分用户群体之后才做的选择。
移动酷睿6代(14nm,代号Skylake)
I5-4258U之后,终又出现了披着低压U系列的28W处理器了:i5-6287U和i7-6567U。5200U的继任者I5 6200U,2C4T,2.3 GHz -2.8 GHz。
相比15W的U和45W的HQ,i5-6287U恰好处于中间位置。而默频3.1 GHz,睿频3.5GHz更是丧心病狂,考虑到4C4T的i5-6300HQ是45w TDP,2.3 GHz -3.2 GHz,似乎6287U 4T应该也能保持在3.1左右。i7-6567U则是3.3 GHz -3.6 GHz。另外,6287U(6567U)还塞了一块0.3 GHz -1.10 GHz的550核显(相比530)。
6300HQ的性能,大概是(瞄一眼天梯图)桌面6代i3、2代入门i5(2300)的水平,比起之前理论性能徘徊在胶水4核时代的双核移动i5要好不少。这也是首次移动端i5获得了物理四核的待遇。官方指导价方面,6287U为$304,比6350HQ就便宜了$2,而6400HQ等则是$250。最低的U系列5200U则为$281。顺便一提i7的低压U,要价$393-$415。
i7-6820HK,作为移动端首次出现“K”系列,Intel似乎是脑子一热。6代整体来说,移动端产品线齐全,很良心地推出了四核i5和带K i7。而桌面端则有点一般,各推了几个代表,其中不乏一体机和节能版。
上一篇:i5 3230(三星 笔记本悄然落幕,怀念一下一代神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