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belle百丽(数字化转型亲历者讲述:鞋王百丽如何转身)
百丽,鞋类,品牌belle百丽(数字化转型亲历者讲述:鞋王百丽如何转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经济观察报记者 高若瀛外界一直很好奇,巅峰市值1500亿元的上市公司——拥有2万家自营门店、8万名店员,涵盖鞋类、服饰和运动三大业务,仅鞋类业务就拥有BELLE、STACCATO近20个品牌的鞋王百丽,为何会在上市十年后走上私有化之路?百丽也成就了港交所迄今未被超越的最大规模私有化交易。
特别是在震荡的2020年,百丽鞋类业务线下零售遭受重创,在6000多家店铺停业、2月份全渠道业绩收入下滑七成的情况下,从5月份就开始全渠道业绩转正,在618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1%,线下同比增长10.5%。
相比一路做大变强,跌宕起伏,或许才是更耐人寻味的商业故事。
作为百丽国际执行董事、鞋类事业部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首次接受财经媒体专访。
这次采访是捕捉到他在武汉紧密行程中的一点空隙:此前,他刚参加完一场“数字化转型”的闭门研讨会;而后还要去百丽鞋类华中地区的战略沟通会向核心骨干宣讲。
毫无疑问,过去28年间,百丽于改革开放的潮头成为把握先机者,继而又在互联网经济兴盛、购物中心兴起的时代沉寂。
很多集团老人明白,渠道为王的时代,“诸侯分治”成就了百丽曾经的规模与辉煌。但二十多年过去,企业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挑战,若任由这艘航母依靠组织惯性深潜下去,调头将变得更加艰难。
幸好身处的赛道、行业地位以及退市的时机,让他们找到并抓住了变革的契机,得以转身。过程中避免不了迷茫与痛苦,但这都成为了盛放眼中的“必经之路”。
消费者变了,我们却还在原地
在近40分钟的华中大区内部战略会上,盛放用了近乎一半时间,都在剖析百丽曾经的得失:通过现状分析和市场洞察找差距,在差距的背后进行根因分析,最后形成了如今他要不断推进的创新焦点和关键任务。
汇总成一句话,即百丽时尚鞋类业务的新战略:在数字化赋能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重构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 零售”双核驱动、全渠道网络最大化、多品类全价值链快速反应。
每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是集团管理层对百丽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疴的分析、拆解和应对之策。
当转换外场和内场两个场景,同时听这套新战略,竟没有丝毫变形。只不过在外场,百丽只讲结论和结果;面对自己人,他们更强调原因和差距。
这种一致性或者说面对外人各种疑问的坦诚和毫无保留,令人深感意外。
所以当我们面对面说起百丽为何转型,做了哪些改变,踩过哪些坑时,他们没有丝毫迟疑。
盛放说,2017年集团完成私有化后,他负责鞋类事业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今天开战略会一样,到基层做调研。
两个月内,他走遍了集团的八个业务大区,与总部各部门、生产系统进行深入座谈与调研。
调研结束时,他对鞋类业务的管理、组织、业务方向等现状分析得出结论是:客户失焦、角色错位、资源错配。
早在201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客户对于消费便捷性、高性价比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发生了急速变化。但基于原有的战略、业务、包括品牌定位,百丽高层并没有做出相应调整。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盛放还是锁定了其中最底层的一个:割裂的内部组织。
由于生产系统、品牌总部、零售和电商板块之间割裂导致八个大区各自为政,组织架构、组织语言与目标各不相同。
组织上的割裂,不仅体现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上,更深刻影响了品牌的运营和管理。
“我们更像一家零售公司,而不是品牌公司。”盛放说,由于各零售大区有自由采货权,所有大区终端形象的露出、价格甚至是营销方式都不尽相同。零售地区承担起了很多品牌需要承担的责任,百丽一直处在“小中央大地方”的运营管理模式中。
因为没有专业的品牌运营,集团就失去了对客户的聚焦,导致对自身角色的错误定位,公司就会继续在错误的方向上投放资源。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随着电商平台和购物中心的崛起,面对日益下滑的业绩,百丽还在原有的百货商场不断开店,既没有抓住消费场景的转移与线上渠道的拓展,更忽略了购物中心对品牌综合实力的深远意义。
同样因为集团缺乏品牌中心的统筹和布局,品牌间的同质化、老化问题日益凸显。
“品牌定位如果不做区隔,所有品牌都盯着生意最大的那一块,就会造成内卷化。”盛放认为,转型前的百丽,在同一个赛道上有过多品牌,产生公司内部的产品和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边际效应递减。
这也是在鞋类业务新的战略提出时,盛放将零售驱动,变为“品牌 零售”双核驱动的原因。
在盛放看来,即使是退市之前,很多百丽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和认知,但受限于上市公司对业绩要求等种种限制,百丽的改革未能放开手脚。
2017年,时任百丽集团CEO盛百椒(现任董事长)将集团业绩下滑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从这个视角再去看,当时接受高瓴资本领衔的私有化邀约,事情似乎变得水到渠成:百丽需要挣脱束缚,主动变革,自上而下撬动公司的转型和内部组织的变革。
打通经脉
组织变革,难免伤筋动骨。
怎么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节奏如何,是盛放在百丽过去三年转型期,做出的最难选择。
“退市以后,董事会包括老盛总,做了很多工作,帮我减轻了许多压力。”盛放曾坦言。他决定两手同时抓,先从管理改进、零售效率的提升开始,同时抓总部的专业能力强化。
零售地区要瘦身、提效、做组织层级的简化,那也是盛放在集团内部遭遇挑战最多的时候。
但在2018年以职业经理人身份进入百丽的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李春看来,盛放对企业管理很有“sence”。
好比推进组织变革这件事,盛放的做法是:先是把它们系统地梳理出来,上到董事会、集团战略讨论会,下到地区巡视时,他会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讲,迭代地讲。
得益于相对稳健的组织和人才调整策略,百丽用了三年时间,相对平稳地完成了组织调整。
“我们组织原有的能力还在,说到底是战略方向和数字化改造的问题。”盛放说,优化店铺结构关闭低效店铺时,虽然一开始遭遇了内部争议,但决策的背后是以数据分析和测算为基础的。当相关门店的测算结果、趋势模型分析拿到董事会上去讨论时,争议声也就逐渐消弭了。
也几乎是从确定转型之日起,数字化成为了百丽变革的应有之意。
盛放说,百丽不是没踩过数字化的坑。
在数字化的探索中,百丽前后重金砸下过八九亿元的投入,但收效并不达预期。
早在2013年,集团就自研上线过IT系统,生产制造、财务、零售甚至是物流,也都较早开始了数字化的建设。
作为一家传统鞋业零售公司,百丽的货品周转依靠的是数据,以保证供应链在20天内出货;销量也是动态反馈,保证畅销款可以多次补货。
但当时割裂的组织状态,让这些数据并没有真正打通。“生产只看生产的数字,过多地强调速度,品牌的商品企划数据跟生产系统的产能沟通并不通畅。”
上一篇:beta什么意思(Steam新增“游玩测试”功能!玩家将更加简易获得内测资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