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今日更新消息 影视剧里底层失语、嫌贫爱富,是“中产文化”的问题吗?
中产,社会,中产阶级今日更新消息 影视剧里底层失语、嫌贫爱富,是“中产文化”的问题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标题 影视剧里底层失语、嫌贫爱富,是“中产文化”的问题吗?
来源 界面文化
撰文|林子人
编辑|黄月
//
在文化批评领域,学者戴锦华素来以犀利敢言著称。近日,她在视频节目《未完戴叙》第49期中的一段发言在微博上引起了关注:
“中产阶级一边是文化生产者,一边他们是有消费愿望和有消费能力的,所以市场是为他们而生产的。大概五六年前有一个记者访问,说戴老师你怎么看待中产阶级趣味问题,我说中产阶级趣味不值得讨论,因为今天你说的所有文化现象,都是中产阶级文化。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看不着别的文化了。”
虽然这段话的语境是中国社会文化整体,但鉴于戴锦华长期从事电影分析批评,许多人很自然地将这段话解读为她对中国影视文化的批评,比如微博上的一条高赞评论以《隐入尘烟》引发的争论为例,试图说明某种“中产文化”正在试图吞没农村现实:“《隐入尘烟》里海清的造型都能吵个八百楼,农村都得精致漂亮。”
《隐入尘烟》剧照 (来源:豆瓣)纵观近年来的国产影视剧,学者毛尖发现,人们正逐渐与更富裕、更有权势的人而不是出身贫穷的人产生角色认同,这一点在青春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所谓的“中产文化”指的是影视剧里面的底层逐渐失语,中产阶级有更大概率被看到、演绎和讨论,这种情况在欧美影视剧中其实也存在,而且它的确与欧美国家中产阶级的整体境遇变迁有关。此外值得注意的另一点在于,政治、经济与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简单搬运和套用同一套概念和分析框架对我们理解包括国产影视剧在内的中国社会文化帮助有限。
劳工阶层的“结构性缺席”
与富人崇拜
劳工阶层在视觉再现中的“结构性缺席”远远早于我们这个时代。所谓“结构性缺席”,指的是体力劳动、贫困、工会运动和移民这些社会现象很少在大众媒体中被提及。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认为,这与消费社会的兴起息息相关。自19世纪下半叶印刷品开始在大众中流行、大众媒体诞生起,资本主义经济就开始以此建立品牌资本和集体消费文化。1890年代广告成为纸媒的主要利润来源,报业与商业自此开始密切绑定,杂志则是首个完全致力于消费的大众媒体——相对于报纸的提升公民意识功能,杂志更多将目标读者对准大众消费者,致力于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让人们对富裕的生活充满梦想,并且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众化”。
《罗马假日》(1953)剧照(来源:豆瓣)加卢佐指出,19世纪末问世的电影完整继承了杂志的功能——消费教育、社会想象的植入和商品平常化——且因其动态影像的属性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消费的欲望。和经济劣势群体相比,富人显然是更完美的消费代言人。1940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61%的好莱坞电影主角是有钱人,其中不乏顶级富豪,尽管实际人口中这样的人只占0.05%。事实上,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物大致属于一类“独特的中产阶级”,他们既没有经济鸿沟,也没有社会压力。有些电影中的女主角虽然是出身贫穷、境遇悲惨的年轻女孩,却穿着价值几千美元的衣服。“现代灰姑娘”类型的浪漫喜剧也在当时流行开来,此类叙事反映的是一种浪漫化的、阶级差异可被轻松逾越的社会想象。加卢佐认为,“电影不表现现实问题,而是‘让人们忘记现实的恶劣处境、忘记日常的烦恼,活在美丽的想象世界中’。”
从20世纪初开始,商人就意识到了电影在商品营销方面的潜力,有观察者认为,好莱坞之所以偏爱现代题材的电影,是因为它们更便于植入广告,很多时候场景设计就是为了给商品提供出镜机会,这些被商品渗透的场景包括时尚沙龙、百货商场、美容院,或是拥有现代化厨房、浴室和大客厅的上流人家。自然,能够出现在这些场景中的往往是富裕阶层的角色。
电影《魂断蓝桥》(1940)剧照(来源:豆瓣)商业与电影的共生关系在时装行业尤为显著。早在1930年代,梅西百货这样的百货公司就会在电影上映前一年打听到明星在电影中穿的衣服,并制作仿制品,等到电影上映后第一时间出售。加卢佐指出,展示奢靡的高消费世界是电影的核心,明星则是沟通市场和观众/消费者的媒介,电影吸引观众陶醉在消费体验的白日梦中,提供一种梦幻的自我投射体验。
整个20世纪下半叶,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的时代转向意义深远,不仅在于它重塑了消费相关行为,还在于它将财富置于了一种近乎崇高的、引人膜拜的地位。齐格蒙特·鲍曼援引杰里米·希布鲁克(Jeremy Seabrook)的观点指出,当今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满足感”。于是人们切实拥有的东西在奢侈消费面前黯然失色,“富人成为被普遍崇拜的对象。”鲍曼注意到,富人崇拜本身也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微妙的差异:曾经被大众崇拜的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他们遵循严格的工作伦理并因此得到物质回报和社会尊重;但现在大众崇拜的是财富本身,是财富所允诺的奢侈梦幻的生活,富人获得普遍崇拜的原因不再是他们的经济成就,而是他们对消费美学的把握。
富人崇拜的趋势愈演愈烈。自撒切尔和里根上台,放松管制、鼓励自由放任经济增长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席卷全球。在以英美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以福利国家改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逐渐瓦解,工作稳定性不断降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鲍曼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挣扎在贫困线上或可能坠入贫困,而富人却越来越富有,这一严峻现实导致了如下社会心态,“穷人越是贫穷,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生活模式就越高高在上,越匪夷所思,令他们崇拜、觊觎,渴望模仿。”
来源:图虫在另一方面,随着福利国家的瓦解,穷人也显得越来越可疑可鄙。为了减少福利支出,国家开始用选择性保障取代普遍性保障,将社会福利局限于通过了经济审查的穷人。在鲍曼看来,此举导致社会立即被一种二元论撕裂:付出而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的人和不付出就能有所得的人。于是,不被允许平等享用社会福利的中产阶级既不再对继续支持福利保障感兴趣,又开始对必须依赖社会福利的经济弱势群体心生怨愤与猜忌。
Quartz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近二三十年来,英美电视节目充斥着对劳工阶层的(无意识)偏见。一个针对劳工阶层的典型刻板印象是:他们整日看电视、吃不健康的快餐、酗酒、赌博、打架,而中产阶级则在努力学习、参观博物馆、享用高级美酒、去高端餐厅吃饭、培养出阅读量很大且能说会道的孩子。文章作者发现,近年来英国电视台开始流行播出一类“窥视英国穷人生活”的节目,比如2013年在BBC播出的纪录片《尼克与玛格丽特:我们支付了你的福利》(Nick & Margaret: We All Pay Your Benefits),片中中产“纳税人”被邀请走进福利家庭,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习惯。美国也有不少同类节目,比如在TLC播出的《甜心波波来啦》(Here Comes Honey Boo Boo)。这部真人秀关注的是一户姓汤普森的农村白人工人阶级家庭,这个家里的男女主人超重,且痴迷于让他们的孩子参加选美比赛。
上一篇:今日更新消息 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 黑龙江银保监局: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