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萨勒姆的女巫(萨勒姆的女巫真实事件)
女巫,隔板,剧中萨勒姆的女巫(萨勒姆的女巫真实事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萨勒姆的女巫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萨勒姆的女巫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萨勒姆的女巫的剧情简介
1692年,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清教徒社群里,一群女孩被指控为巫女,在宗教团体和当局的严刑威逼下,女孩们不得不撒谎陷害无辜。最终有19人以“施巫术”的罪名被送上绞架。
女孩中的Abigail借此机会煽风点火诬陷无辜,以求尽可能转移注意力到别人身上去.村民John因与其有外遇而保持缄默,但当Abigail的迫害降临到自己妻子头上,John抛弃自己的名誉,愤然向法官说出这一切。
可是法官对于是维护法庭的神圣性还是选择真相,承认自己的错误面临抉择.小镇上人人自危,不惜一切以求自保。
扩展资料:
Salem女巫事件是宗教狂热的产物,也是美国人心头永远的伤疤。该片为剧作家ArthurMiller五十年代的作品,其甫一问世便因与当时笼罩于麦卡锡主义恐怖下的美国人的心态暗合而引起轰动。
四十多年后,ArthurMiller也参与了本片的改编工作。本片充斥着阴谋论式的思维,令人不寒而栗。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Awards(1997)
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琼·艾伦JoanAllen(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阿瑟·米勒ArthurMiller(提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萨勒姆的女巫
萨勒姆女巫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越详细越好! 视情况加奖金! 急!
当绞索高高地悬吊在你的头顶,要你在诚实与撒谎之间作出生死攸关的选择,你将会如何?”
——这是四年前,当王晓鹰决定要导演《萨勒姆的女巫》之后,在他脑子里最早出现、以后又顽固、反复出现的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的念头。那几乎成了他的一个恶梦。三百多年前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小镇上的居民、五十多年前阿瑟.米勒的惊世之作和四年前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建院大戏,紧紧纠缠在一起,直逼灵魂,不断拷问。
事实上,这拷问,无数次在戏里戏外呈现着:1692年萨勒姆镇轰动一时的“审巫案”;1950年代以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所掀起的大规模政治迫害;1953年马丁·贝克剧院,《萨》剧首次上演便连演197场;1958年再度在马丁·贝克剧院上演,连续上演633场;以后在60年代和70年代又曾几度上演。而且,其影响还迅速越出国界,播及到了整个欧洲,它先后多次出现在英、法、德、比等国的舞台上。甚而到了亚洲。1981年,当上海首次上演《萨》剧时,排队买票的人群从长江剧场排到南京路,连续上演52周。很凑巧的是,当2002年国话排演这作为建院大戏的《萨》时,百老汇也在轰轰烈烈地上演着该剧,日本东京的舞台上也在彼时出现了这个“女巫”,而前一年的香港话剧舞台也曾被《萨》剧所震撼。
许多国家的观众们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经历,在全球各大洲“唤起共同的震惊”——原来,这是全世界都曾经做过也可能今后仍会做起的一个恶梦。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所感到的恐怖,竟然如此相似。
四年前,百年讲堂,我观看过北京版《萨》剧,热泪不能自已,剧终全场人不约而同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今年,为纪念佐临先生百年诞辰,安福路上海话剧黄金阵容再度排演上海版《萨》剧。我抢了首演票,南派北派,暗中较量,应该别有意思。
不知是因为我看首演的缘故还是故意之为,上海版《萨》剧的开场、场间均展现了演员的讨论彩排场景,一些年轻演员坐在台上议论剧中的情节、人物处境,消解情绪,我又坐在第二排,所以他们对于剧情、人物理解的对话、笑闹、争执全都清晰可听,每一个表情包括喝水的动静都好像特写镜头,于是这些讨论的场景变成了一个子主题的分支戏。而且如果按照“任何作品都是未完成的,受众解读是作品另一组成部分”的流派来理解,这一主一副两条线的相互呼应,台前幕后的互相解读,倒也算是对原剧的一点创新。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是导演借这些姑娘的口在呈现他对剧本的“理解”。叙述了自己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导演在呈现他对剧本的“理解”,表明该剧的现实性意义。恰逢06亚洲戏剧季,演员一会是剧中人物,一会是旁观解说,一会又与观众问答角落的形式在那一系列小剧场舞台剧中并不少见,不知道这重排的《萨》是否也打算沾点这一潮流的气味。不过,对于此剧,可能由于先入为主太重,我居然觉出了自己胃口的些微不适,总觉得这一会儿一段的截断人为地支离了原剧的整体性,再加上多是一群小姑娘唧唧喳喳嘻笑打闹地讨论,似乎有些不恰当地破坏了笼罩在原剧中的沉重、悲壮甚至是恐惧的色彩。就好像人刚刚进入那个角色屋子,结果就被一双手给拽了出来,晾了会又再把你塞回去,如此往复几次,不免感到无所适从的疲倦。
服装上,仍然不知是否因为首演带彩排性质的缘故,上海版要比北京版随意粗疏许多,老演员的角色都还基本符合原角色的时代,可是剧中那群装神弄鬼的小姑娘都穿着现代的运动服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不知是否是导演有意弱化原剧宗教背景,希望赋予一些现代意义,可我以为这种处理其实弱化了原剧的冲击力。在布景上,上海版巧妙利用一种特殊隔板和版后的人影将不同时空的事件放在同一个台上展现(主要用于不断再现女孩子们在树林中黑夜狂欢的记忆。当没有灯光时,此隔板是不透明的;当灯光角度合适时,可以在隔板上清楚地显示出后面人所做动作的阴影,就像手影戏那样;如果灯光再强些,则可以在隔板的中间区域清楚看到隔板后面的演员),起到了舞台蒙太奇的效果,这种设置倒是可圈可点。不过,总体而言,北京版的布景还是显得更为大气、恢宏,我记得有很多场类似《茶馆》布景那样几重几进的宏大布置,而且舞美试图让布景从写实的环境暗示逐渐演变成表现性的意象传达,意欲使假定的舞台传达出尽可能浓郁的诗意,为此舞台有意追求视听形象的规模效应,轰然而起的交响乐《青春祭》、阴森沉闷的教堂、厚重敦实的框架结构、粗糙狰狞的框架囚车、五个高大人形居高临下地既逼视剧中人也逼视观众、观众头顶上的巨型面具好像一直在张口呼号、发出刺耳撞击声的铁链;在国话演出时,还特别在大剧场中引入了小剧场戏剧的空间概念,让强烈的压迫感从四周和头顶上包围住观众,正如王晓鹰所说:“我固执地、残忍地于剧情高潮处让几十根粗大的绞索悬吊在剧场各处,包括舞台和观众席”,这种处理无疑更贴合原剧阴冷压抑的氛围,这些绞索不仅悬吊于演员头上,也同样悬吊于观众头顶,让观众与剧中人一起承受灵魂的拷问。
(未完待续)
注:话剧回来一边补晚饭一边看波切利《SacredArias》专场演出的DVD,突然发现那歌声居然跟《萨》剧有着如此的精神相似性,于是决定要把背景音乐换做那演出的开场曲。寻找未果,只好以其的图兰朵选段《今夜无人入睡》暂代,就是差那么口气,心下甚是遗憾......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什么是马克笔(36色马克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