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董西厢(董西厢的故事梗概)
西厢,诸宫调,西厢记董西厢(董西厢的故事梗概)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董西厢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董西厢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董西厢的艺术成就
《董解元西厢记》,金代诸宫调代表作品,即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因其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作《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因作者姓董,故而通称为《董西厢》。“解元”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但其生平事迹今已不可详考,大概成名于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期间,被后世戏曲界广为推崇。《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当中最为完整的作品,它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这部诸宫调是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基础,并从唐代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畤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等作品当中汲取营养而写成的。作者精心构画,将一篇不满3000字的传奇改编为五万多字的讲唱文学作品,使它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均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董西厢》主旨全新。《莺莺传》写崔、张恋爱的故事,作者的发议论之处虽不免“文过饰非”,但它表现青年男女在恋爱上的大胆行为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所以作品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北宋秦观、毛滂为歌舞所写的〖调笑令〗曾歌咏莺莺故事,但受小令的限制,无法展开情节。所以,同时代的赵令畤发出了《莺莺传》未能播之于声乐的感叹,于是谱写出了〖商调蝶恋花〗十阕以述其事。但赵令畤仅仅删去了传奇故事中“文过饰非”的内容,肯定了崔、张“弃置前欢俱未忍”,虽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但作品主题并未深化,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也没有发展。直到《董西厢》问世,才大为改观。诸宫调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颂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斗争,从而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与此同时,董解元还成功地塑造出了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对他们从外貌到内心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张君瑞已不再是对女性“始乱终弃”的薄情郎;莺莺仍旧美丽,但已不再屈从于命运,形象较传奇中的更为丰满;红娘、法聪和白马将军虽是次要人物,但都成为崔、张的同情者和支持者。这几个有血有肉、各具特征的人物的出现,既突出了崔、张斗争的正义性,又使得胜利的结局显得颇具说服力。特别是红娘这一居于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写得极富光彩,尤为难得。崔夫人、郑衙内、孙飞虎则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对比鲜明,服务主题,十分深刻。
《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完善。除说词之外,总共包括了14种宫调的193套组曲,作者在这种蝉联而下的组曲中对故事的结构布局和情节设计作了一番苦心经营,采取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全新方式。作品以爱情进展为主线,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在相知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同时巧妙而自然地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活动及其繁复的内心世界。由于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又采用了夸张、比喻、烘托、倒叙种种表现手法,心理描写相当细腻,情感抒发亦恰到好处,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当中获得极不寻常的明显效果。从普救寺崔张巧遇起,经过闹斋、寺警、法聪递信、将军解围、西厢侍月、客馆拷红、长亭送别、村店惊梦、郑恒传谣、崔张出走,到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截止,情节并无神奇怪异之处,然而波澜起伏,曲折多致,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董西厢》有说有唱,曲多白少,语言优美。金代民间俚曲发达,刘祁《归潜志》曾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作者植根于丰富的民间文艺,吸取文人诗词当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朴实浑成的天然风格。
《董西厢》对后世影响深远。《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的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堪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间接地,它对元代杂剧的兴盛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创始”之功。
总之,提起《董西厢》,对其艺术成就简单概括的关键词中,我以为必不可少以下六点:现存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对《莺莺传》与《商调蝶恋花》的超越、歌颂爱情与抗争、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
《董西厢》是怎样的书
也是戏剧,具体请看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