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放水是什么意思(放水钱违法吗)
央行,银行,金融机构放水是什么意思(放水钱违法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银行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银行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央行逆回购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央行逆回购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作者培养计划第二阶段#
易慧(财经评论员)
今天(4月3日)晚间,央行突然宣布定向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其实,媒体界和金融界,一段时期都谈论“放水” ,需要思考这次的放水是“放什么水?以什么放水?过去的放水路径为何?这次放水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般来说,放水有两种方式:政策放水和金融放水。一般央行放水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后续更可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政府加杠杆来完成。那么政策和金融放水的逻辑是什么?下面就来分析解读一下。
1月1日,央行官网显示,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3月13日,央行发布通知,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5500亿元长期资金。
4月3日下午,央行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分别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实施两次,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笔。央行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这三次RRR削减总共释放了近1.75万亿长期资金!一家中小型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约4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
所谓“放水”,其内涵是指央行向市场提供了增量资金,其专业名词叫“量化宽松”(英文名为QE,即quantitative easing)或另一个名称为“Quantitative Easing”(英文名为QQE,即定量和定性宽松),在数值上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总资产的增加(央行扩张),即央行提供的增量资金会形成央行对其他主体(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机构等)的债权。).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央行放水的过程实际上是指从市场(比如银行)购买资产投放货币的过程(这和企业的逻辑是一致的),因为买了就卖了(央行给钱,卖方给资产)。需要注意的是,央行通常不会直接从非金融企业购买资产,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投放货币。
欧美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创造了很多货币政策工具,其本质是把钱投到非金融企业(即金融机构可以把自己进入实体经济的资产质押或出售给央行,换取资金)。目前,中国央行也有这种倾向。放水就是央行超需求投放货币,央行需要通过金融体系投放货币,最终体现为信贷、债券等债务资金,最终以社会融资规模的形式呈现。
社会融资规模是经济基本面的先行指标,既可以理解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也可以理解为实体经济所承受的债务压力。因此,社会融资规模本质上是指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负债。放水越多,新增资金越多,存量越大,负债越高,压力也会越重。大量的社会融资必然会导致未来实体经济出现巨大的偿债危机,这不仅仅是融资需求恢复那么简单。
为什么要定向降准?一是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将引导中小银行获得全部资金,以多种优惠利率向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将被支持发行3000亿美元
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较此前的2.4%下调20个基点。为什么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本次超预期的是,央行还宣布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上一次还是发生在2008年火力全开的时候。央行解释称,超额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自愿存放在央行的钱,由银行自主支配,可随时用于清算、提取现金等需要。人民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利率就是超额准备金利率,2008年从0.99%下调至0.72%后,一直未做调整。此次央行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由0.72%下调至0.35%,可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此次定向降准可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回顾2016年3月份的两次央行降准 ,当时市场部分人以为是放大水,央行称: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农商行可受定向降准覆盖,这意味着第一档基本相当于全面降准。截止17年8月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为162万亿,其中约15万亿的非银同业存款暂时不用缴准,剩余147万亿存款基本能享受0.5%定向降准,可以释放7000亿左右资金,再考虑到第二档降准仍可释放一部分基础货币,本次央行定向降准释放资金高达7000-10000亿。
记得港股节日期间A股休市,港股在10月首周就迎来开门红,当周港股大涨3.3%,其中工行大涨10%、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涨幅也都在5%以上,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等内房股纷纷大涨。如果按照放大水的逻辑,可以完美解释港股的大涨。五大行年报披露小微贷款占比都超过了10%,如果都能享受额外1%的降准,就可以直接增加银行的业绩。而当时银行新增贷款一半都流向了房地产,这意味着降准最受益的行业还是房地产,所以地产和银行一起暴涨带领港股步入狂欢。
问题是,央行到底放了大水没有?其实并非新降准。那一次的定向降准并非是新政策。在2014至2015年央行对金融机构实施多次定向降准,而且也是分成0.5%和1.5%两档实施,只不过此前主要标准是小微贷款和三农领域,而从上市银行的最新公告来看,有大量银行已经享受了第一档的定向降准,也有不少银行享受了第二档定向降准,这意味着这一次定向降准是对原有政策的替代,绝非全新降准政策。
中国大水漫灌之路也走不通,因为水会往外流。不要市场误读了定向降准,因为定向降准一直都在,只不过改变了标准,但是标准并没有大幅下降,所以绝非大水漫灌。靠放水没有未来,带领港股狂欢的是银行、地产两大行业,然而这两大行业繁荣背后居民的巨额举债,居民的增债务总量将会超过8万亿,超过GDP的10%,居民加杠杆换来了银行、地产的短期繁荣,代价是房价暴涨、生产资料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居民其他消费能力的大幅下降。所以认为市场误读了这次央行定向降准,央行是真心激励银行去做普惠金融、扭转银行只放房地产贷款的局面,靠放水会带来短期繁荣,但不会有未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