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部分容积效应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影像的部分容积效应
线圈,序列,图像部分容积效应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影像的部分容积效应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部分容积效应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部分容积效应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MRI多参数、多序列的成像特点造就了其图像的多样与多变,同时由于MRI成像原理及过程较为复杂,图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相应的伪影。临床扫描中所得的每一幅MRI图像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应的伪影,绝大多数的伪影都不利于我们对图像地解读,如伪影掩盖病灶,则会造成漏诊,如错将伪影当作病变,则会造成误诊。正确认识磁共振图像变化特点及伪影表现特点不管是对于改善MRI图像质量,还是对于提高MRI临床诊断水平都显得至关重要,本期分享在临床扫描中收集的68个MRI伪影。
——01——
在3D TOF MRA扫描中,通常会选用反相位时间的TE值进行扫描以更好地抑制背景信号。但采用较长反相位的TE值,更多的质子失相位也可能会导致血管迂曲处假阳的发生。
——02——
采用多个模块重叠采集,当模块与模块之间未重叠或重叠不足时会产生明显的百叶窗伪影。采取模块与模块之间有效的重叠(通常设置重叠范围为≥20%,常为20%~25%),可减小流入端和流入端的血管信号差异(百叶窗伪影)。(Dist. factor/slab/chunks)
——03——
卷积(混叠、卷褶、卷折)伪影,上图△,当检查部位大小超出所设置的FOV范围时,设备不能识别带宽以外的频率,带宽以外的频率会与带宽内的频率混淆,数据不能被正确的采集时会产生卷积伪影。
改善措施:
增加FOV(特别是phase方向上)。
使用饱和带技术(减轻)。
是使用过采样技术。
改变相位编码方向。
——04——
该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极易产生磁敏感伪影,当使用该序列扫描腹部时,FOV设置过小,且被检者的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时,通常会导致该类卷折伪影。
改善:
被检者双手上举于头顶。不能上举的,尽量远离身体两侧。
使用其他序列扫描,如单次激发序列扫描。
——05——
近线圈(效应)伪影,表面线圈和相控阵线圈接收到的MR信号在采集的整个容积区域内信号是不均匀,导致越靠近线圈的组织信号强度越强,越远离线圈的组织信号强度越弱,表现为图像的整体对比度不一致。
改善措施:
使用纠正图像信号均匀度技术。
使用容积区域内RF更均匀的线圈。
——06——
相控阵线圈每个单元采集的信号存在差异,图像均匀度校准不当时可能会出现异常背景信号噪声,常见于远离线圈的中心区域。
——07——
射/接收RF不均匀分布导致的伪影,如扫描部位未放置于线圈的中心位置时易产生,常见于使用大线圈扫描较小部位或偏中心扫描时。
改善措施:
使用与扫描部位贴合度更好的小线圈扫描。
将扫描部位置于线圈中心位置。
使用多RF技术扫描。
——08——
信号溢出???
——09——
介电伪影,在腹部大量腹水、体型较大和3.0T磁场MRI中较常见。
改善措施:
使用较低磁场扫描。
采用多射频技术。
使用特殊材质的软垫。
——10——
扫描间内异常的放电辐射、打火引起的一方向或多个方向交叉排列的“棘刺状”伪影。常见原因:线圈两片间未贴严,金属零部件松动、摄像照明设备干扰、扫描间防护不严等。
——11——
同上,RF干扰/泄露产生的“拉链状”伪影,常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常见的原因:扫描过程中打开屏蔽门;RF故障;扫描间照明的干扰等产生的RF噪声引起的伪影。
——12——
部分容积效应或“刚好”遇见。如箭头所示,由于扫描层面刚好在其血管层面或扫描层厚较厚(部分容积效应),常被误认为成占位病变,应与占位、脑膜瘤鉴别。
改变定位层面或成像体位、减小层厚可避免。在解读图像时应多序列对比解读。
——13——
化学位移(效应)伪影,图中箭所示,常被误认为硬脊膜结构。在MRI成像过程中由于人体中水(MRI成像以水进动频率为中心频率)和脂肪内氢质子的进动频率差异而引起的伪影,常出现在水/脂界面。
改善措施:
使用脂肪抑制技术。
改变频率编码方向(并未消除,将其伪影至于另一方向)。
增加带宽(可有效减小暗带,可根据拉莫尔公式计算其像素值)。
使用较长TE。
——14——
磁敏感伪影及化学位移伪影。
——15——
化学位移伪影。
——16——
该伪影并不是在扫描该序列时患者运动导致的伪影,而是在扫描该序列之前的校准序列时患者运动导致的最终图像出现该伪影。
——17——
流体运动在MRI中极易造成相应的伪影,如脑脊液流动伪影
在脊髓扫描时,随着脊髓腔的增大(胸椎常见),如上图△箭头所示,常出现脑脊液流动伪影,常被误认为成病变,应与椎管占位鉴别。
——18——
侧脑室内脑脊液流动伪影,应与侧脑室囊肿及占位鉴别。
——19——
导水管内的脑脊液流动伪影
——20——
血管搏动伪影,该类伪影较常见,常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应特别注意对比增强后该类伪影对图像带来的影响,避免误诊的发生。
——21——
大血管搏动,引起的“占位”病变!
在颅脑及肝脏多见,增强扫描比平扫多见,常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
改变编码方向或多序列对比解读可排除是否为占位病变。
——22——
运动伪影,左图。对于刚运动,可使用Propeller/Multivane/Blade/ARMS
序列扫描,右图。
——23——
当使用特殊的重建技术(如内插)、K空间填充、极梯度(如对称梯度)等时,由于运动导致明显的失相位,造成该种不典型的运动伪影。
运动伪影改善措施:
制动(镇静、止痛等)。
使用生理门控技术(周期运动)。
延长重复(TR)时间,将伪影移出成像区域(周期运动)。
伪影间距离=(TR×Ny×Nex)/T
T为物体运动周期
使用相应补偿技术。
使用特殊的成像序列(超快速成像,优化K空间填充方式等)。
增加激励(采样)次数。
改变相位编码方向(改变伪影的位置)。
使用饱和带技术。
使用3D序列扫描。
——24——
图为T2 FLAIR序列,由于某些原因如金属异物引起的磁场不均、中心频率偏移、层间串扰等导致压水不完全,常被误认为常水肿、感染等病变。
——25——
同样的,由于某些原因(如偏中心、磁敏感、金属异物等)导致的抑脂不均,也会被误认为“水肿”信号。
改善措施:
使用特殊成像技术或序列。
改善场强均匀。
——26——
并行采集伪影,应注意此类伪影与运动伪影的鉴别。扫描序列使用了并行采集技术后,实际扫描的FOV会减小;当设置的扫描参数不合理或其他的原因导致去卷褶算法不能完全的去除卷褶而引起的一类伪影。并采伪影复杂多变,常出现在图像的中心区域,但也出现在图像的其它区域;可表现为条状、点状、缺失、错层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