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千里通电话(千里通电话打一个成语)
渭河,之地,长安千里通电话(千里通电话打一个成语)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秦帝都:咸阳宫阙郁嵯峨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领兵40余万,在今西安临潼设下了杀气腾腾的鸿门宴,最终将先期到达咸阳的刘邦逼走汉中。
率兵进入咸阳后,与秦人素有杀亲之仇的项羽,遂“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曾“天极周环百二都,六王钟鐻接刘苏”的秦都咸阳,在漫天大火中沦为焦土。
“我们曾在秦咸阳宫遗址上考察40余里,很多地方都能捡到被大火烧成软陶的焦红色土块。”长期研究秦宫遗址保护的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徐家骥说,“以此推断,当时的冲天大火,温度可能高达三四百度。大火将楼台烧塌后,接着将地面烧熟。”
在今咸阳博物院的陈列室中,收集有久负盛名的秦砖,其颜色青灰、质地坚硬。正方形的地砖纹理清晰兼具防滑功能,长方形的空心踏步砖足有两米之长,阵势逼人。考古学家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赞扬秦砖质地细腻,浑厚质朴。
咸阳博物院秦砖,孙正好拍摄
秦地最盛,无如咸阳。秦人起于西陲(今甘肃礼县、西和一带)后,逐渐一路东进,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都城迁至地理位置更为优越、“四方辐辏、并至而会”的咸阳,以“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而早在迁都之前,商鞅已开始督建咸阳。后经历代秦王不断营建,都城规模不断扩大,包含了宫城区、居民区、商业区、休闲游览区及手工业生产区等,宫阙也更加瑰丽壮观。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咸阳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成为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秦始皇在此全面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及度量衡,修秦直道、驰道,并在北方筑起万里长城。
咸阳博物院秦砖,孙正好摄
同时,秦始皇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充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天子晓御咸阳宫,楼阁高低复道通。十石之钟万石虡,遥闻天乐在虚空。”作为秦帝国的政治活动中心,“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咸阳宫伴随着波云诡谲的政治风云,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旋涡之地,范雎相秦、完璧归赵、嫪毐叛乱、荆轲刺秦……
“跟后世汉唐宫殿建筑类似,咸阳宫也是高台建筑,体现出精密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建筑水平。”徐家骥说,“一些宫殿功能齐全,除了办公区域外,还建有取暖壁炉设施、储藏果品的冷藏窖。”以发掘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咸阳宫二号宫殿遗址为例,其为多层台榭建筑,东西长127米,南北宽32.8到45.5米。在主体建筑东半部,发现有盥洗室,台基周围建有回廊,并埋有排水设施。
复原咸阳宫,孙正好摄
现存于咸阳博物院的陶制地漏、排水管等文物,见证了当年咸阳宫防水功能的完善。“咸阳宫一号宫殿发现的排水管大口径处达28厘米,地漏口径达74到75厘米,漏水孔径为13.5厘米。”咸阳博物院研究人员吴晓璇介绍说。“二号宫殿发现的排水设施设计合理,先将台上积水排入地漏,再由管道排入回廊外的渗井。咸阳宫宫殿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有类似的发达排水系统。”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地漏及排水管,孙正好摄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广义上的咸阳宫殿群,还包括已荡然无存的六国宫室。《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秦国果真每打败一个诸侯,就令画师描摹其宫室,照原样建宫殿于咸阳原一带?
考古发现证实了《史记》中的说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咸阳渭城区发现了六国风格的陶制建材遗物,如毛王沟附近出土了楚国瓦当,怡魏村发现了齐国瓦当,柏家村存有燕国瓦当,这些文物显示的六国宫室具体方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此外,秦始皇还在咸阳渭城一带挖池筑岛,修兰池宫;在今咸阳泾阳县一带修望夷宫,作为防范匈奴南下的瞭望哨所;在梁山脚下用“纹石”筑成“织锦城”梁山宫,在渭水以南开建章台宫、阿房宫等。最多时,咸阳境内宫殿建筑数量达到约270所,整座城市“体象天地”,恢弘壮丽,北以甘泉、嵯峨山、九嵕山为屏障,南跨渭水,东至河西,“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
咸阳宫复原图,孙正好摄
“从考古发掘来看,秦都咸阳似乎没有封闭、固定的城墙,在东西数百公里范围内,200多座宫殿沿渭河两岸绵延伸展,蔚为壮观,几乎囊括了整个关中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开放大都市之一。”杨焕亭说。
离宫别馆林立,宫殿楼阁相连,大兴土木、奢靡无度自然导致百姓赋敛愈重,再加上一系列暴政的叠加影响,不堪重负的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反秦战火愈烧愈烈,最终秦帝国在仅存15年后覆灭。在霸王项羽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拥有140多年历史的秦咸阳古城化成一片瓦砾。
汉代以后,都城跨渭河南移,加之渭河河道不断向北侵蚀,咸阳城被迫西移,秦咸阳古城日渐衰零,以致“咸阳宫殿无尺瓦,直抵南山是禾稼”。曾经不可一世、以图万古长青,转眼间却是灰飞烟灭、片瓦不存,王朝更迭的戏剧也让咸阳古原成为后代诗人登临抒意、感怀历史兴废的“活教材”。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关于咸阳的感怀诗歌,很多是借古讽今的,如唐代诗人胡曾《咏史诗·咸阳》所写:“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唯有渭川流不尽,至今犹绕望夷宫。”旨在提醒后代统治者若不与民生息,必会与秦一样“粉黛萧瑟,宫室草长”。再如清朝诗作“咸阳宫殿久榛芜,岂待今时迹如扫。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亦在抒发同样的警示意义。
唐乾陵,资料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所谓“表里山河犹往昔,变迁朝市已多年”。在后代诸多诗人的笔下,曾经冠冕如盖的咸阳宫阙皆成荒原,“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有的地方甚至面目全非,“野狖穴孤坟,农人耕废苑”,“遗墟久被民家占,四望空余瓜蔓根”。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秦都咸阳的沧桑巨变,自然也让来到此地的诗人喟叹繁华易逝,顿生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之感——“荣华奄忽何可论,千门万户无复存”,“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汉唐陵阙:咸阳古原尽王侯
1968年,咸阳韩家湾小学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走到一个名叫狼牙沟的地方时,发现渭惠渠边的土坎上有个“白色石头”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感觉“石头上”雕刻的小动物甚是可爱,孔忠良便将其带回家交给了父亲。父子俩或许都没想到,这块从荒郊野外捡到的奇怪“石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无价之宝——西汉皇后之玺。
西汉皇后之玺,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作为迄今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的帝后玉玺,皇后之玺呈正方形,边长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印面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其发现地狼牙沟正处于咸阳古原上的长陵墓葬区。长陵,乃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陵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